“另類”學生毛毛
不久前,我收到毛毛發(fā)來的信息,她被保送某高校的研究生。分享完她的喜悅,我不禁思緒紛飛。
毛毛是個“另類”的孩子。她從小就對古文有濃厚的興趣,我陸續(xù)帶她讀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讀《莊子》中的《秋水篇》《庖丁解!,以及韓愈的《馬說》《師說》。這些名篇都是我喜歡的,我曾擔心她年齡太小不懂,但毛毛說,她只是想“感受”古文。
說她“另類”,是因為除了喜愛與學校要求無關(guān)的古文外,她還自學了古箏、羽毛球等。那些年,學生的作業(yè)負擔比較重,哪有時間做這些?原來,她與父親達成共識,學校的新授課認真聽,在相關(guān)檢測中達到一定的成績,就可以不做重復性作業(yè),然后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中學時,毛毛考入某知名女中,仍然是個“另類”的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之外,她組建了一個校內(nèi)社團,帶領(lǐng)同學做泥塑、折手工,作品義賣所得經(jīng)費全部捐給需要幫助的同學。后來,他們吸引了不少同學加入社團,還有余力向紅十字會捐款。
時間真快,一轉(zhuǎn)眼毛毛就要讀研究生了。她告訴我,畢業(yè)了要去中學當老師。
回顧這些年毛毛的成長歷程,幾個詞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開心、興趣、樂趣。她當學生是開心的,一直保持著各種興趣,這些興趣幫助她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學校生活。實際上,學校生活就是學生的真實生活,只有熱愛生活的學生才會真正熱愛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多次提出疑問,“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去獲取新的知識就越容易”,但在實踐中為什么許多“學生每過一年,他的學習就變得更為艱難”?蘇氏這樣建議,為了使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有一種豐富多彩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
現(xiàn)實中,一些學生讀書的狀態(tài)是“機械”的,生活中樂趣甚少,而“另類”的毛毛沒有一直坐在書桌前。前期豐富的閱讀為她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背景知識”,這就是有意義的學習吧。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毛毛的功課一直名列前茅——她的背景知識中有大量的“錨定點”,可以勾連新知識并形成體系,進而展開有意義的學習。我想,這種“閱讀”不僅有圖書閱讀,還有參與社會的“大閱讀”。
作為教師,我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很慶幸當時帶毛毛學習古文時,選擇的都是我喜歡的、感情充沛、語言優(yōu)美的作品,也感動于毛毛想投身教師行業(yè)。我已經(jīng)開始幻想,毛毛的課堂教學將會像她一樣充滿了樂趣。
這個“另類”的學生讓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促使我關(guān)注、思考學生的興趣、讀書、活動,更加關(guān)心、聚焦教育背后活生生的人。這些都是教育教學中的永恒話題。如果一定要說毛毛另類,大概是我們?nèi)宰咴诮逃虒W改革的路上吧。
(作者焦 揚系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qū)實驗幼兒園)
(正文結(jié)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