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所是,如期而至
在我看來,一所津津樂道的學校,是讓教育回到常識、成長回到原點的地方,以包容成全學生的“放肆”與“恣意”。
首先,讓兒童探索偉力,讓思辨激發驚奇之心。在巴德美際學校,我們以學習力、交往力、思辨力為三個支柱來踐行博雅教育。學習力是指孩子自己內在的學習動機;交往力即人際覺知,是孩子能夠“推己及人”的動力源;而思辨力是博雅課程的核心,是作出自我判斷與選擇的能力。思辨是兒童的天性,我們把它做成一門課程,就是希望能與兒童的天性合作。兒童的天性中自帶探索的基因,所有的動詞都是他們探索的路徑:吸、爬、抓、跑、喊……大多數成年人以“知道”的方式回答世界,而孩童以“驚奇”的方式追問世界。在課程建設中,我們堅持思辨與驚奇之心是標志,學業成績是基石。因為這樣的路徑會讓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與生命緊緊相連。
就像我們開發的思辨課程,老師和孩子們從對《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的討論出發,構建自己的“問題博物館”,在“提問—對話—解決—再提問—辯論”的課堂環節里各抒己見。一堂課下來,孩子們感嘆:“我們好像在破案!”一群三年級孩子竟從這個繪本故事出發,跟著老師走到了哲學家柏拉圖那里,思考何為“洞穴理論”。孩子們大膽地提了許多問題,如“為什么洞穴里有一條路通往外面”“第一個逃跑的囚徒是怎么逃跑的”“逃出去之后呢”……而老師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但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知道——做假設。”思辨永遠沒有結尾。不只是思辨,其他學科亦是如此——永遠追隨兒童的驚奇之心。
其次,賦予每個孩子勇氣,讓活潑天性“如是”展開。“如是”藝術節已經成為我們學校的傳統。“如是”,取其“如其所是,如期而至”的意味,以喻兒童成長的歷程。放下我們作為成年人諸多的“期望”,放下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完美小孩的神話,以正確的姿態與孩子的天性和解——把孩子當孩子,把自己當孩子,把孩子當成當初的自己,把自己當成現在的孩子,更把孩子當成大人共情。因為兒童作為天生的建構者,對新事物的探索總是遵循“先破后立”的原則:他擺弄、搗鼓、拆除,最后方能重建。
孩子們天生是街頭“涂鴉藝術家”,怎么辦?是班主任三令五申不允許在學校墻面涂鴉?還是對涂鴉的孩子進行指責?都不是。我們專門開辟了一面落地窗供孩子們涂鴉,作為他們美術課程的項目成果,也作為他們參與校園建設的成果。此外,當月的教師執行校長也策劃出“造物·如歸”的活動,與孩子們共商共建校園環創。就這樣,孩子們的天性“如其所是”地展開,而一所學校的生命力也因此“如期而至”。
最后,游戲創造交往,交往召喚行動能量。當孩子來到這所學校,他們進校必修的就是情緒管理課程。憤怒、痛苦、絕望、憂傷、高興等情緒,他們需要明晰自己身處怎樣的狀態中,如何管理這種狀態,讓情緒不失控,讓他人不因自己的情緒而困擾,這就是人際覺知力的培養。
為了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產生交往和學習的內驅力,我們把整個學校打造成巨大的游戲場。在進校之初就會告訴孩子:“親愛的,你即將進入美際星球,而不是一所學校。”在這個星球上,唯一通行的貨幣是“時間值”。一個班級是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公約、執事長老,而班級之外的公共區域更是孩子們無限創造的實踐場。在游戲中應運而生的智慧使孩子們開辟了越來越豐富的游戲產業——巴德證券交易所、“不知道”處理公司、時間管理局、時間銀行分行、巴德郵局等。
正是在這個交往的場域中,孩子們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自主建構了“問辨課堂”。在問辨之前,孩子們會根據學習單的要求自主完成預習任務,上課的時間實際上是組內共學的時間。一個交往的課堂逐漸生成:從“我的目標”激發“我的質疑”,利用“我的資源”思辨“我的研究”,共享“我的表達”并接納“我的存疑”。
于孩子們而言,最好的棲居之地不是我們給予了什么,而是他們參與建造了什么,他們的天性得到了多少回應。我常說“赤子之樂,思之無邪”,一所讓人津津樂道的學校必定擁有樸素的赤子之樂,她的生命力像一種魯莽笨拙的愛,但愛得具體,愛得專注,愛得若有所思。
(作者藍繼紅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巴德美際學校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