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與自然環境
孩子成長需要的環境應該有三個,一是充滿溫暖情感的家庭環境,二是可供玩耍和創造的自然環境,三是可滋養審美素養的人文環境。
人在自然中總是能夠感到自由自在。大自然沒有目的,既不引誘人也不示好人,既不教育人也不嫌棄人。人其實很依賴自然,但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在自然中,人是獨立的。即使人深情地投入自然的懷抱,自然會接納你,但不占有你。
無目的的自然既不剝奪人的獨立性,又可以滿足人達成自己的目的。因為自然是完整的,是關聯的,是豐富的。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會了創造,在土壤里種植,把蠶繭織成絲綢,提取礦物發展工業,制作樂器抒發感情。孩子在自然中發現、探索、破壞、搭建、感受、思考,形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找到自己與萬物的關聯方式,獲得自處的方式,習得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自然讓孩子去自主發現。發現非常重要,它是孩子形成自主性的關鍵,是探索的前提。自然沒有預設的目的去吸引或迎合孩子,綠色不會招搖引起孩子注意,小鳥不會表演引起孩子注意,孩子注意到綠色,注意到小鳥,皆出于孩子的自主發現。
一個男孩非常喜歡玩足球,天天在土地上、草地上和同學們踢,媽媽看他如此喜歡,就給他報了一個足球班,后來媽媽苦惱地告訴我“孩子不愛踢足球了”。
現在的孩子正在被剝奪發現的快樂,皆因成人在教育上太過有為。在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經?吹郊议L要求孩子仔細看展品標簽的說明,給孩子講科學原理,給孩子介紹畫家的生平等,成人對知識的過度重視阻礙了孩子去自主發現。大自然提供了孩子去發現的各種可能性,就像挖冬筍一樣,竹林里有很多冬筍,可不太容易找到,找到了就非常興奮,有成就感,還會形成經驗。可我們的教育往往做著把冬筍挖出來讓孩子去撿的事情,甚至把“冬筍”堆進教室,堆在課桌上,堆滿書包。
自然讓孩子更有耐心和耐力。自然是有節律的,順應自然便可克制人的欲望,使人自然地生出耐心與耐力。種下種子要等它發芽、成長、成熟,捕捉蝴蝶要靜觀時機,觀察螞蟻要付出時間,撿拾蟬蛻要付出尋找的耐心,爬山要付出耐力……
自然讓孩子更有創造力。自然做到了平等的最高境界——沒有價值判斷。在自然的立場上,花兒的芬芳與糞便的臭沒有區別,熊貓的可愛與河馬的憨丑沒有區別,小羊的溫柔與狼的兇殘沒有區別,兔子的柔弱與老虎的威猛沒有區別……大自然是真正沒有分別心的。大自然對于人,只給予,不指導,不控制,不評判。大自然的提供不是商品式的迎合、堆砌、引誘,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方式。孩子在自然中玩耍,想象力得到充分釋放,一根木棍可以當馬騎、當槍炮、當扁擔、當房梁、當金箍棒、當拐杖……孩子們用自然之物玩過家家、玩打仗、玩搭建,都需要創造和想象。自然之物需要加工創造才可以游戲,孩子因此會變得心靈手巧。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人生產設計的玩具有固定的玩法,不如自然之物留給孩子們的空間大。
自然不提供答案。看你錯了也不著急,錯得離譜也不責備,只是讓你自食其果。失敗了也不會瞧不起你。
自然對人的好處是永遠也講不完的。我只是開個頭,其余的部分請大家去體悟。
(作者張冬青系北京日日新學堂創始人、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