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性在于“艱難”育人
快速的技術變革對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重大影響,教師需要學習新的技能、知識和工作方式,以適應新的挑戰。
盡管如此,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教師職業是最不可能實現自動化的職業之一。究其原因,在于教師職業的不可替代性、獨特性和互動性。
育人的教育本質永不改變
無論技術怎么更新換代,時代怎么變遷,教育的本質繼續長存。職業的專業性并不是由其專業知識所決定的,而是由專業倫理和本質決定的。比如,醫護人員的工作本質和職業倫理是“救死扶傷”,甚至還要能夠“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醫護人員的專業性體現在“仁心、仁術”。
教育的本質,一言蔽之就是“教書育人”。教書容易,然而育人不易。一個孩子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需要經過復雜、長期的過程。“復雜”和“長期”兩個詞一旦結合,就變成了“艱難”,也體現了教師的專業性。流水線上的工人可以機械地按照流程生產統一的產品,但是教師不行,他們面對的是“人”,只有從“人”的角度審視教育,才能深刻把握教師的專業性: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復雜的、獨特的個體,是思想、知識、身體、靈魂的結合體,絕不僅僅是知識的接收器。
學生是成長和發展中的人,他們是不完美的。教育是“迷戀他人成長”的事業,教師要幫助學生努力“趨全”“趨美”,始終向著積極的人生態度努力,追求真善美。
對教師來說,未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就在我們今天教室里孩子的一張張臉上。我們應該明白他們的未來是什么,怎樣才能幫助他們面對未來的挑戰……
優秀教師是偉大設計者
從人類的歷史上看,教學可以簡化為兩個問題——什么是值得理解的?教師如何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第一個問題是關于教學內容的選擇——教什么;第二個問題是教學方法的選擇——如何教。后者的教學專業性要求更高。
傳統的課堂教學一直是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這樣的方式無須過多的藝術和方法,弱化了教師的專業性。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所提供的知識遠遠多于教師所知道的。如果教師僅僅提供知識的話,那專業性和獨特性就無從談起。
以前有句話很流行:“要想給孩子一杯水,教師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然而,互聯網時代下的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還要有把桶里的水引到杯子里的“引渠”,這個“引渠”是方向,是方法,是策略。
學生在課堂上成長的標志之一是生成學習結果。教師不同的學習結果觀或目標觀會導向不同的教學方法、路徑和過程。如果教師認為知識是學習結果的話,那他只是講解、傳授,要求學生聽講、做筆記而已。如果教師認為能力是學習結果的話,那他的任務就是指導、評價和反饋,學生相應的任務就是探究、建構和展示。其中,教師的“設計”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優秀的教學者都是杰出的設計師,會根據學情和課程標準精心設計學習目標、教學內容、評價任務等。作為設計師,教師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征幫助他們規劃學習路徑。當“設計”成為教師的專業追求和特性時,他們就會轉變單一的講解接受方式,讓學生運用合作學習等方式,經歷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塑造學習和生活經驗,并在這個過程中內化知識、建構知識、提升素養。
教學研究提升專業品質
從本質上說,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需要實踐智慧。
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根據學情、課程標準等預先設計的“自己應該教什么和不該教什么”,與走進課堂后發現的“學生會什么和不會什么”并不是一回事兒。
專家型教師的特征之一在于他們擁有實踐智慧,他們對眼前的教育活動有著方向性覺察,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效引導學生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能夠將知識與能力轉化得游刃有余。他們能夠評價自己對學習者的影響,將自己的理解應用到實踐中,確保所教的內容對學習者是有意義的,能夠合理使用反饋和評估,并給予學生恰到好處的干預和指導。
實踐智慧離不開扎實的學科知識和澄澈的學科素養,更離不開對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關注、反思。這樣的關注和反思本質上是一種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性的具體體現,他們要研究學習者什么樣,以及他們的成長是怎樣的過程,尋找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學習者成長的方法。
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教師成長的必要途徑之一。教學研究深層次體現為一種專業自覺,對教學能夠主動作為、主動探索,具有自我覺悟和自我成長的力量。
有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了難題,并不是放棄或埋怨,而是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慢慢地就會生成教育智慧;也有的教師對某一領域或主題持續研究,不斷實踐和完善,久久為功,在這個領域成了專家……
教學研究本質上是不斷否定和創新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更是教師專業性不可或缺的內核。
終身學習保持專業新鮮度
北京史家教育集團總校長王歡曾說:“只有教師好好學習,學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師好好學習,教育才能天天向上。”這句話將教師的專業特點講得生動形象、通透明了。教師只有大學象牙塔里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到了真實教育場景中遇到實實在在的問題,再回到經典中去“充電”,才能悟得更加透徹,用得更加有效。
更何況,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新知識層出不窮,教師只有堅持更新知識結構,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感,才不會落后于時代。教師的終身學習不僅是自身生命保鮮的方式,也是課堂教學保鮮和創新的保障,這樣,專業性才能進一步增強。
教師對學習的執著和堅持,還有一個功能就是“以身教人”。學生的成長不僅在于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還在于教師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學生正是在對他人的模仿和學習過程中慢慢成長起來的,要想讓學生始終對學習和生活充滿好奇、追求真知,教師的自身學習是最好的教材。
(作者鄭 鋼系上海市進才中學東校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