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深化“雙減”區域有為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3-20  閱讀:次   |
42.9K

  從2021年7月至今,“雙減”落地已近8個月,從政策甫一出臺的“手忙腳亂”到如今各地眾多典型的涌現,“雙減”成為教育發展的新常態。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教育重點工作中,要求“繼續把‘雙減’工作擺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鞏固成果、健全機制、掃除盲點、提升水平、維護穩定、強化督導”,這為推進“雙減”提出具體要求的同時,也為區域教育主政者提出了新的考驗。

  ——————————————————

  ●本期嘉賓

  胡繼軍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胡曉旭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教體局副局長

  張正榮河北省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教體局政府督學

  ——————————————————

  轉觀念、解疑難、育合力,化家長期盼為行動力

  中國教師報:“雙減”是國家意志,是今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區域作為“雙減”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胡繼軍:最大阻力是家長對孩子升學的期望所帶來的文化學習需求與減輕校內外負擔之間的矛盾。這來源于家長對“雙減”后教育教學質量的擔憂。具體表現在:一是學校課后服務內容與時長暫時無法最大化滿足家長需求。對課后服務不認同的家長認為,孩子在校時間長,服務內容初中比較單一,小學較為多樣但不靈活;原來在課后已有安排的家長覺得學校(尤其是初中)占用了大部分時間,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和學科輔導無法進行。

  二是校外培訓機構對“雙減”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對形勢預估不足、對政策實施心存僥幸,導致在學科轉型及資金監管工作中落實緩慢、互相觀望。

  胡曉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最樸素的價值期盼。但在目前的成才觀念、社會競爭和中高考制度影響下,家長普遍焦慮,部分家長在短期內難以適應整體教育生態的變化,“面上減暗里加”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存在,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通過長期努力逐漸轉變。

  張正榮:教育觀念的轉變很關鍵,這也恰恰成為最大的壁壘。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家長的不理解、不支持,不能與學校達成共識。受區域經濟、教育水平的影響,家長認為成績決定一切,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奉為圭臬。所以,提起學生減負,有些家長會不安、焦慮。

  校長的不徹底、有顧慮,不能將“雙減”真正落地。一方面,由于家長、社會對校長的評價標準是成績、升學率,成績好、升學率高就說明校長能力強;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及校長的考核評價標準沒有及時伴隨著“雙減”的實施發生改變,家長、社會的固有評價和教育行政部門傳統考核標準造成了校長的不徹底,存在重重顧慮。

  中國教師報:面對諸多挑戰,結合區域實際,您是怎樣化解這些阻力的?

  胡曉旭:越城區以“越同心、育同力”協同育人體系為突破口,在家庭教育方面持續打造更為普惠的公益性活動,與“知行媽媽家庭心理研究中心”“越城區家庭教育講師團”“越城區青聯成員”等機構共同開發近百個課程,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胡繼軍:校內校外雙向發力、教育內外整體推進。一是用好政策,力爭做到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讓學生回歸校園。和平區有的學校推出了周末兩天托管服務,堅持用服務質量吸引學生,踐行“只要有一名學生參加,學校就會100%認真對待”的理念。二是聚焦課堂,做教學質量“加法”。和平區加大學科教研、骨干幫扶力度,在“讓學生學會”上下功夫,在“讓學生主動學”上想辦法,解決學生“吃不飽”“吃不好”問題。三是明確態度,形成治理校外培訓機構違規辦學高壓態勢。校外減負是難點和焦點,和平區共有校外培訓機構465家,其中學科類培訓機構360家,大體量校外培訓機構在和平區所占比重大,為使校外培訓機構從學科類向非學科類轉型,區教育局安排專門人員指導從業人員重新設計課程,對有畏難情緒和激烈反應的負責人予以談心疏導。

  張正榮:為紓解家長和學校管理者的焦慮,一方面加強家校協作,構建共同減負機制。我們要求學校通過搭建各種平臺宣傳“雙減”工作的意義,達成減負共識。采用“請進走出”策略,引導家長參與不同層面的學校管理工作。如“家長進課堂”“學科教師家訪”就是“請進走出”的常用形式。此外,學校還探索“線下專訪+線上互動”模式,與家長保持隨時溝通,回應家長的多元訴求。

  另一方面改革評價標準,構建良好教育生態。我們把“雙減督導”作為教育督導工作的重點,從辦學方向、課程教學、教師發展、學校管理、學生發展五個方面綜合評價學校。“雙減”政策出臺后,城區小學開始試點“教學述評制度”,要求教師每學期對每個學生進行學業述評。還在教師評價方面推廣團隊評價,以年級組為單位整體評價團隊,避免因內部個人競爭引發加重學生作業負擔的現象發生。

  找準位、站穩位、謀好位,化現實挑戰為引領力

  中國教師報:經過近8個月的探索,您所在區域形成了哪些典型經驗和做法?

  張正榮:“雙減”實施初期,我們堅持“一校一策”的原則,遵從“系統設計、專業引領、協同推進”的工作思路,從“作業時長、作業設計、作業檢查”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出臺了制度規范,強化了日常督導,一系列舉措全面提升了教師對學生作業質量的關注,作業的分層設置、作業的創新形式、作業的評價反饋成為校本教研的主題,也成了學校落實“雙減”的有力抓手。與此同時,區里開展了“崗位大練兵、教學大比武”活動,為深入實施“雙減”找到“助推器”。

  胡繼軍:和平區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效果顯著。一是堅持刀刃向內,狠抓校內減負。各中小學在學校作業總量時長控制、作業設計水平及作業管理規范上下力氣,優化作業布置模式。如初中教研室牽頭制定的數學學科作業單,目前已形成七、八、九三個年級345個作業單,在全區初中數學教師中實現共享。

  二是堅持疏堵結合,有效整治校外增負。面對360家機構壓減的工作量,和平區潛心思考,以社區為單位將就近的10—15個機構組織起來,成立20個轉型、轉行“互助組”,幫扶組內運營有困難的機構解決教師流動和學生消減課時費用等問題,緩解了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的焦慮心理。

  三是堅持宣傳發動,面向社會持續發力。面向區管領導干部、基層黨組織書記等人群開展多場《聚焦“雙減”打造幸福教育》的專題培訓,受眾人群達1200余人,對于調動區內各方面力量深入貫徹“雙減”政策、積極配合落實相關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胡曉旭:在作業管理方面,我們制定《越城區中小學作業管理清單》,細化作業管理標準,并結合數字化改革啟用“越城區作業管理與監督平臺”,每天上傳作業并加強監管。同時,集全區力量加大校本作業研發,保證作業的設計質量。在課后服務方面,深化“兩段一體化”管理,在基礎托管階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任課教師駐班看護答疑;在提升拓展階段,學校結合辦學特色、學生需求等開設體、藝、技、勞等課程,充分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在家校共建上,對因特殊情況家長未能及時接走的學生,學校開辟“暖心教室”,由至少兩名教師志愿者負責做好滯留學生延遲接送管理工作。

  中國教師報:現在回過頭來看,區域整體推進“雙減”要避免哪些彎路?

  胡繼軍:課后服務的實施不能一刀切,要一校一策、精準施策,避免因校際差距造成課后服務內容、費用差距過大;避免強制要求參加課后服務引起家長反感;校外培訓機構的轉型、剝離不能急躁冒進,盡管我們在機構轉型和剝離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仍不能完全避免舊態重演現象的發生。目前,群眾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投訴量依舊較大,“黑班”層出不窮,僅靠少數人的監管查處顯然力不從心。所以,在政策落實和工作推進之前,我們要把困難擺在前面、辦法想在前面,盡力避免出現問題時工作陷入被動。

  胡曉旭:教師是“雙減”政策生命力的根本保障。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首先要強化師資保障。一是思想上的保障,做好宣傳發動,讓全體教師充分認識“雙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部署。二是能力上的保障,通過培訓、教研、信息化等途徑給教師賦能,切實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課后服務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三是數量上的保障,通過內部挖、系統調、外面請保障教師隊伍穩定的同時,拓展外部的補充。四是服務上的保障,完善教師待遇、實行彈性上下班制,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張正榮:堅持以人為本。區域整體推進“雙減”要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角度進行深度思考,否則“雙減”就會失去方向,甚至越減問題越多。堅持問題導向。“雙減”的區域推進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隨著一些措施的落地,要善于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逐步調整。

  固成果、遠謀劃、深推進,化短期功利為持續力

  中國教師報:“雙減”不是抓一時,而是久久為功,為了鞏固現在取得的成績,您采取了哪些舉措?

  胡繼軍:“雙減”的關鍵在學校,學校的關鍵在校長,學校的主力是班主任。因此,從2021年10月開始,我們啟動了校長、班主任“雙培養”工程。通過三大行動計劃,即“校長專業素養提升行動計劃”“優秀班主任成長行動計劃”“‘雙培養’基地及工作坊建設行動計劃”,強化校長隊伍的高素質培養和精細化管理,加強班主任隊伍的實踐性培育和綜合性提升。

  寒假期間,我們成立“雙減”包保工作組,由各學校一把手總負責,一名副校級領導具體負責,多名教師參與,扎實開展聯防聯控聯查工作。“包保”檢查人員掛牌入校,工作中既做到將政策宣傳到位,又做到對違規違法行為查處有力,保證一校一人,日檢兩次,日日上報,隨機抽查,有效鞏固了“雙減”以來取得的工作成果。

  張正榮:區委、區政府把“雙減”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會同相關部門合力推進教育綜合治理,2022年全面停止所有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審批,取締無證無照培訓機構及超范圍經營“小飯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穩步推進教師、校長輪崗制,突破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瓶頸,進一步促進學校均衡發展,有效化解學校和家長的壓力。

  胡曉旭:推動學校評價改革,調整修訂對學校辦學水平的評價指標,將學校近視防控、學生體質健康、學生睡眠保障、學校托管服務、夜自修管理等納入評價體系,在機制上引領和保障“雙減”的持續發力。推動教學評價改革,建立健全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機制,發布越城區第二輪教育教學評價改革基地學校名單,以點帶面,加強評價研究與改革。嚴管和厚愛同步推進,出臺《越城區中小學和在職中小學教師違反作業和考試管理規定處理辦法(試行)》,規范學校層面的“減負”要求,出臺《工會助力“雙減”工作開展實施意見》,設立AB崗,建立彈性上下班機制,在教師午休、菜籃子、單身教職工聯誼平臺等方面給予關心關愛,盡可能為教師解決后顧之憂。

  中國教師報:新學期,在鞏固“雙減”成果的同時如何深化推進,您做了哪些準備和調整?

  胡繼軍:為了深化“雙減”,和平區形成兩項長效機制:一是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工作上有新突破。成立了由15人組成的和平區教育行政執法大隊,以此強化對校外培訓機構資質、師資、培訓時間及內容等方面的日常監管,通過持續有力的督促檢查,指導校外培訓機構從嚴規范辦學行為。二是在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上實現新突破。在“學科作業單”的基礎上研發單元作業設計模型,構建“基礎類—提升類—拓展類”分層作業體系。

  胡曉旭:數字化改革是深化“雙減”工作的重要手段。自2021年以來,越城區根據浙江省委重要部署,扎實推進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按照區域一體化整體建設思路,實施以“一個基礎平臺、一個數據中心、N個應用場景、一個數據駕駛艙、局校一體化”為架構的教育云平臺建設,一批場景投入應用或正在研制。教育云平臺的使用為建立精準的數字化個人檔案、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可能;實現課后作業全監管,通過大數據比對實現精準分析、糾偏提質;課后服務實現報名、排課、校外資源預約、使用情況查詢等多項功能,助推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深化;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實現收費、支付全流程監管……這些效果的實現從更為立體的角度助推“雙減”工作持續有效深入。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