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厭學”該打誰的板子
當下,教師研修是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很好的辦法,許多地方的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和學校的科研室都鉚足了勁兒做教師研訓工作,但是花了那么大的力氣去做這件事兒,有時卻收效不大,甚至導致部分教師“交差式”學習。
是教師太不懂得珍惜學習的機會,還是他們不愛學習、不求上進?
還真不是!
當教師“厭學”成為某種常態時,我們就得認真思考:是不是我們的研修思路或者環節出了問題?做教師的都知道,當我們的課堂無法引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時候,最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同理,當教師研修變成一種形式上的修學分,無法調動教師學習熱情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從研修本身找原因。
教師需要提升嗎?當然需要,教育生涯是需要不斷精進的,提升也永無止境,每一個階段的教師都會遇到不同的困境,因為學生是不斷變化的,教材也是不斷變化的。
教師需要怎樣的培訓和研修?當下的研修大多是由公開課展示、專家專題講座,或者一些觀點報告組成的。我們不妨捋一捋。
公開課展示能夠讓教師得到成長,不少名師都是從公開課的平臺走出去甚至一舉成名的。公開課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理念的風向標,引領著課堂教學的方向。但是過于頻繁的公開課展示則似有不妥:一是可能讓教師產生審美疲勞,對這些層出不窮的公開課漸漸產生了“飽腹感”,失去了新鮮感,認真聽的教師也越來越少了;二是公開課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教學實際,精美的課件、反復推敲的教學設計、無數次設計修正的課堂語言、排練過多次的教學環節……這些都是常態課無法借鑒的,教師平時時間很緊張,哪能每次像公開課一樣做個精美的課件,再反復推敲自己的課堂語言呢?有時候,公開課最終成了部分教師獲取展示機會或是尋求晉升的跳板,而不是用于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的學習平臺。
脫離教學常態的公開課在某些時候成了束之高閣的觀賞品,未免少了點兒“煙火氣”,讓普通教師覺得只有“仰望”而無法借鑒,于是遇到公開課展示,一些教師會覺得寡味。
再來說說專家的專題講座。必須承認,有些專家很接地氣,能夠直擊當下教育教學的痛點和難點,也能給予一線教師許多實用的幫助和指導,這些專家的培訓會非常受教師的歡迎;而有些專家常年在研究的崗位上,平時很少走到教學一線,很少看到一線教師面臨的困境,講座的實用價值很低,自然無法吸引教師。
再者,當下部分地區教師研修的頻率非常高,許多教師幾乎每周都要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研修活動,而教師的教學任務都很繁重,當本職工作長期被研修時間擠占的時候,教師也難免心中不快。
其實教師都是天然好學的,他們希望能夠把學生教好、把課上好,君不見有不少教師愿意自掏腰包參加一些研修活動提升自己,君不見有許多教師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教育話題時刨根問底的熱情——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教師是愿意提升自己,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學習的。
教師研訓如果再多花一些心思在真正深入了解教師需求的基礎上,為他們多解決一些難題、多提供一些方法,把研修的質量搞上去,就會少一大批在研修現場批作業、坐立不安的教師。
(作者沈利紅系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