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深化“雙減”的關鍵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雙減”政策的鞏固和深化,教師是關鍵。如何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投入“雙減”,在盤活教師現有存量的基礎上形成長效激勵機制,保障教師流汗不流淚,這考驗著一方教育主政者的智慧。
●本期嘉賓———————————————
解慧明陜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詹煥生福建省尤溪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劉 健貴州省開陽縣教育局黨委委員
————————————————————
盤活教師存量
中國教師報:作為一線的具體執行者,教師是“雙減”落地的“關鍵因素”。在推進“雙減”初期,您是怎樣調動教師參與熱情的?
解慧明:陜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充分發揮教科研的研究力、驅動力、支撐力和評價牽引力,實施“三標三課一賦能”行動方案。“三標”即研制一體系、一標準、一指南。一體系,即《西安市義務教育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評價促進“雙減”走得更實更深;一標準,即《基于新課標的“西安好課堂”質量評價標準》,以標準促進課堂提質增效;一指南,即研制《西安市義務教育階段分學科作業設計指南》,以作業設計促進課后減負增效。做優“三課”,即深耕“西安好課堂”、做優課后服務和名師公益優課。“一賦能”,即賦能教師專業發展,促進“雙減”落實效度。
詹煥生:福建省尤溪縣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政策學習入腦。我們組織全體教師參與省、市、縣開展的三級“雙減”政策理論學習活動,讓全體教師準確領會“雙減”政策。在此前提下,各學校和教研組再結合校情、學科特點開展政策解讀,為教師答疑解惑,引導全體教師提高政治站位和對“雙減”工作的思想認識,過好思想關。
二是觀念轉變入心。教師是“雙減”政策的直接執行者,我們想方設法提高教師“四力”,即不斷提高教師基于育人的課堂教學能力、基于證據的教科研能力、基于素養的作業設計能力、基于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賦能教師擔負起培育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
中國教師報:上有呼下有應,只有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雙減”才能走得深走得實走得穩,當教育行政部門作出一系列規定后,教師要作出哪些改變才能適應新挑戰,保證“雙減”的實效?
解慧明:學生做“減法”,教師做“加法”。“雙減”“減”的背后是“加”,“加”什么?怎么“加”?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作出改變。
轉變育人觀念。教師要輕分數、重素養;輕書本、重實踐;輕說教、重陪伴,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改進評價方式。關注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勞動實踐五個方面,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聚焦課堂主陣地。教師要設計有趣、豐富的課堂活動,努力“上好每一堂課”。
劉健:教師要充分認識“雙減”是民生工程,要樹立科學質量觀,切實將教材解讀、校本研修與“雙減”政策相結合,提升專業素養和課堂教學駕馭能力;要真正落實作業減負,在作業管理、設計、數量、公示、批改等方面形成常態化的減量增質;要樹立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和整體觀念,學會變“分割”為“融合”,從過去各學科按部就班、相對分割的學科教學走向大單元教學與學科融合。
為教師“松綁”
中國教師報:課后服務、作業設計、課堂提質……這些工作在給學生減輕負擔的同時,給教師帶來了挑戰。區域如何幫助教師面對這種挑戰讓他們安心從教?
詹煥生:我們通過公開招投標和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社會企業進校從事課后服務、配餐服務和其他相應的一些管理工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減少學校和教師不必要的負擔。另外,在課后服務上與婦聯、民政、家委會等聯動,引進社會具有一定特長、專長和熱心公益、品行優良的社會志愿者和退休教師協助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目前,全縣已有拉丁舞、古琴、古箏、傳統武術、二胡、非洲手鼓、剪紙等10多種課程進校服務,每天受益學生2000多人。
與此同時,統籌對學校檢查評比等各類事項,減少或者重組各種檢查評比事項,阻斷各種不相關事務進校園,減輕教師非教學和隱性工作任務,為學校和教師松綁。
解慧明: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讓教師擁有強烈的職業歸屬感、幸福感和使命感,不僅是為學生的高質量發展鋪路,還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途徑,更是切實落實“雙減”最有效的辦法。
一是嘗試實行彈性下班制,給教師一定的自由度。在保證課后服務質量的基礎上,確保每天有一部分教師下午4點半前離校。二是為教師教學工作留白,減少常規教學之外重復的檢查、培訓、開會等,為教師提升專業成長留下空間和時間。三是實施“行政人員+教師+志愿者”分擔機制,為教師提供愛心專車、溫馨晚餐、親情假等暖心服務,做好教師子女的托管工作,讓教師無后顧之憂。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讓信息多跑路、教師少跑腿”。
劉健:我們主要采取兩個措施:一是多方合力,資源統籌,有效減輕教師課后服務負擔。2021年,開陽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8名教師和社會志愿者深入23所學校開展特色課后服務,幫助學校開展聲樂、管樂、街舞、人工智能等專業課程,減輕部分教師的課后服務負擔。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有資質的校外培訓機構進校園對學生開展課后服務。同時,鼓勵鄉鎮中心學校結合本鄉鎮教師隊伍結構情況,統籌教師資源安排轄區內“走教”,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二是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全力推進教師教學工作。縣教育局下發相關文件,將教師從那些本不應當由教師承擔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和教科研中,激發教師的專業發展動力和教學熱情。
中國教師報:通過回答能看出來,大家對規范進校園事務、制定減負清單已達成共識。而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在2022年工作要點中也提到,“要推進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督促各地落實已經出臺的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您所在區域采取為教師“減負”的舉措收到了什么效果?帶來哪些啟示?
詹煥生:通過多層次、立體化、系列化的教師“減負”舉措,“雙減”政策的理念已家喻戶曉,教師從被動接受向自覺行動轉變。在取得階段成效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反思:“雙減”在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同時,也要充分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如何持續點燃教師工作內驅力,進一步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健全教師減負長效機制,真正讓教師從政策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這是我們最需要思考的,也是當前及今后要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
解慧明:教師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上,逐漸找回專注發展學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但教育行政部門要持續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和教育生態環境,有效緩解教師的焦慮情緒和工作壓力,讓教師在陪伴孩子、引領孩子成長的同時獲得自身成長;要進一步強化信息技術賦能課后服務,可以在作業批改與分析、優質資源共享、信息更新與反饋等方面切實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的同時為學校教學部門對教學質量進行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劉健:我們發現,學校管理者、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學生的學習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學習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熱度增加了;目標意識增強,課堂教學駕馭能力逐步提升。成果是顯著的,但對今后也有一些啟示。教師的能力和素養是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真正有效的減負必須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入手,樹立“向課堂要質量”的觀念,引導教師聚焦課堂,提升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師不是一座“孤島”
中國教師報:新學期,在鞏固“雙減”取得成果的同時,深化“雙減”是重點工作,您所在區域形成哪些長效機制激發教師投身“雙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解慧明:我們通過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學校與教師分別簽訂“雙減”目標責任書和承諾書的辦法,夯實“雙減”責任。同時,將參與課后服務作為教師職稱評聘和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建立作業“周研討、周審查、日公示”制度,嚴控作業數量,并將作業、體質、睡眠、近視防控等納入教育質量衡量指標;實行“量化考核”獎勵分配制度,將教師參加課后服務的表現作為表彰獎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的參考,讓教師的付出有回報。
詹煥生:要積極引導教師以學習者、研究者、領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改革,實現多向互動和深度參與。
完善考核方案,規范獎勵機制。對于教師因參與課后服務等造成的加班加時現象,學校適時改進考核方案,對學年教師工作量、績效考核等機制重新調整和優化,實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注重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減少教師非教學和隱性工作時間,給予教師群體更多關注和關懷。
提高教師待遇,激發內生動力。根據地方財力基礎和學生人數制定科學可行的課后服務津補貼標準,確保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津補貼。同時協同相關部門在職務晉升、聘用考核、培養培訓、薪酬待遇、評優評先等方面向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傾斜,給予相應鼓勵和酬勞。
劉健:開陽縣教育局圍繞“課程開設再規范、作業管理再強化、課堂教學再提質、課后服務再提升、考試管理再規范、賦能教師再發力、家校聯系再緊密”七個方面縱深推進“雙減”工作落實落細。同時,將“雙減”工作納入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督導考核、年終目標考核內容,將考核結果作為學校和教師績效工資核發的重要依據。
中國教師報:深入推進“雙減”,教師不應該成為一座“孤島”,需要家校社的協同,這樣才不至于讓教師“背著擔子趕路”,您所在區域是如何調動家校社三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的?
詹煥生:“雙減”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深度參與。在調動家校社三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方面,主要做法包括:
政府引領,制度保障。縣政府結合實際,出臺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從政策和制度層面進一步明確學校、教師、家長職責,讓“雙減”工作有制度層面的保障。同時,建立“雙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每學期由縣分管領導牽頭,召開教育、民政、工會、共青團、政協、學校代表及家長代表聯席會議,對職責再明確、任務再布置、責任再壓緊,統籌各方力量推進“雙減”工作落地。
規范機構,提升服務。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抑制家長不合理、焦慮性培訓需求,在協同有關部門整治規范取締關停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和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同時,大力開展校內公益性課外服務,進一步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協調財政增加相應的課后服務經費,不斷擴大公益性優質校外教育服務供給,從供給側為“雙減”助力。
劉健:開陽縣積極推動家校社協同發展。一是制度建設有力,奏響“‘雙減’協奏曲”。開陽縣以“全國規范化家長學校實踐活動實驗區”為載體,積極構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步、家長教育和教師教育同心、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同力”的“三同步”工作格局,印發《開陽縣家長學校管理制度》等相關文件,推動家庭教育工作常態化、管理規范化、隊伍專業化、課程體系化、校本特色化發展。
二是家校合作有力,奏響“‘雙減’交響曲”。開展家長開放日(開放周)、優秀家長表彰等系列活動,強化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形成校內校外雙向互動,讓家長深度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變學校教育的“旁觀者”為積極踐行者、擁護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