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開發數學的故事屬性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4-11  閱讀:次   |
42.9K

  “這節課我們先來做幾道題、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這個問題、這節課我們先來聽個故事……”一節數學課如果用這樣三種方式引入,哪種方式會一下子就吸引學生呢?

  結果可能不言而喻。原因大家都清楚,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是喜歡聽故事的,故事對他們同樣都有吸引力。可問題來了,數學哪有那么多合適的故事可講呢?

  其實對于故事而言,故事也是舊事、往事。按這種說法看數學,不難發現作為一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累積起來的科學,數學本身就是故事。數學的發展過程、抽象形式以及發展過程中的人事紛爭等,一切都是故事,一切都有故事。所以,數學其實有著天然的故事屬性。

  課堂上,教師要從教學中開發數學的這種故事屬性,可以從數學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挖掘和還原數學,找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講出很多好聽的故事。英國科學史家丹尼爾曾經說過:“再沒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學思想發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

  比如一個簡單的數學符號“=”,大家可能司空見慣,但其中有很多故事可講。英國數學家雷科德首次用“=”時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平行線似的完美的相等了……”但它慢慢被人接受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其間韋達、牛頓、萊布尼茨等都曾用過,中國古代沒有用等號,后來翻譯過來時“=”曾寫得很長,這些只要稍加演繹,等號的前世今生就會成為讓學生津津樂道的故事。而且由于同樣的“=”在算術和代數兩個領域又有很多不同,算術領域中等號表示運算結果,方向是從左往右的;到了學習方程時,“=”表示一種等價關系,一種平衡狀態,方向可以從左往右,也可以從右往左,這些變化也都是故事。

  又如百分數的學習后,可以結合百分數的歷史講一個“20%”周游世界的故事:

  一個百分數“20%”要周游世界,看看世界的人們是怎樣用百分數的。它先來到意大利,發現原來那里的人們在貨物降價時很早就用它了,只不過那時的“20%”會寫成“20p100”等,是后來才一步步變成今天這樣的。接著“20%”來到了世界上很多的商場,發現降價區經常會出現它的身影——“20%off”,只是在中國的商場里沒有發現,只看到“全場八折”,原來“20%”在這里玩起了“躲貓貓”,20%藏在哪里了?

  通過這樣的故事學生不僅了解了百分數的歷史,也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對百分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由于數學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伴隨著爭議與錯誤,其中的故事性也很強。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引進未知數以及方程后,教師一般都會介紹代數這門學科,并會介紹一些數學家在代數發展中的貢獻。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介紹也不同,有的介紹丟番圖、有的介紹韋達、有的介紹笛卡爾,可以說這幾個人在代數發展上都作出了很大貢獻。正是這樣的爭議存在才有故事,結合教材和一些資料,我講了一個“誰是代數之父”的故事:

  代數自從出名以后,很多人都想知道它的父親是誰?

  有人就說,丟番圖寫了一部數學巨著《算術》,引入了未知數的概念,并用符號表示未知數,他應該是“代數之父”。也有人說,韋達是最早有意識地系統使用字母表示數的,所以韋達是“代數之父”。還有的說阿爾·花拉子模寫了一本《代數學》的書,他才是“代數之父”。

  究竟誰是“代數之父”,代數自己也糊涂了,你能幫代數找找嗎?

  可以想象,這樣的故事一定會有效激發學生去思、去疑、去行。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曾說:了解歷史的變化是了解這門科學的一個步驟。而教師開發數學的故事屬性,就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了解數學的機會,有更多理解數學的途徑,真正實現“故事數學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作者孫敬彬系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數學特級教師)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