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在相同與不同之間 ——觀《天游峰的掃路人》有感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4-11  閱讀:次   |
42.9K

  最近學校開展教學評估活動,我作為評委之一聽了六年級平行班兩位教師的課,內容是《天游峰的掃路人》。兩人顯然在備課前已經一起研究過課文,上課的基本思路相似,都分為兩大板塊:先學“天游峰”,后學“掃路人”,整體感覺思路清晰。

  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學思路,相同的教學環節,甚至課堂上出現了許多相同的教學語言。粗略一聽,這兩堂語文課有太多相同之處。但是如果細細分析與品味,在這么多相同之間又存在著很多不同:即使是同一個教學環節,甚至同一個教學細節,兩位教師在課堂上的處理方式與表現手段各有不同。細節決定成敗,帶著理性的比較與深刻的審視聽課,在相同與不同之間,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盡顯其間。

  細節1:感受武夷山的“險”

  兩位教師都注意到了課文第2段的描寫,都憑借“銀絲”這個重點詞語引領學生感悟武夷山的“險”。兩位教師都采用了“換詞法”,但學習這個詞語時又有細微差別:

  A教師:將“銀絲”換成“電線”,從而在感受山之險的同時又感悟了文中的另一層意蘊:美。順帶“牽”出課文中“飄飄悠悠”這個詞語,使高大巍峨的武夷山有了無與倫比的美感。

  B教師:將“銀絲”換成“銀線”或“銀繩”,感受山之險。

  顯然,A教師的做法更高明一些,從“險”出發,她注意到了“銀絲”寫法上的美感以及武夷山本身的美感。而B教師對這一詞語的教學略顯單薄。

  細節2:感悟掃路人的“累”

  兩位教師都在課堂上向學生拋出了“累”與“不累”的話題,供學生討論,但交流時的教學效果又完全不同。

  A教師:通讀全文,拋出“累”與“不累”的話題:“你覺得老人的工作累嗎?如果認為累,為什么?如果認為不累,又是為什么?”請學生從課文中查找有關段落,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組織討論。

  B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掃路人”的外貌、行為、語言等,在這一過程中,學到課文第7段時的最后兩句話:“可是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這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教師拋出了關于老人“累”與“不累”的話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由于兩位教師拋出這一話題的時機不同,使課堂上的效果完全不同。A教師從課文整體入手,抓住這一核心問題引領學生學習課文中關于“掃路人”的外貌、行為、語言等,從文中各處去找、去悟,學生交流全面、有效。A教師這一做法從高處引領,角度正確,使課堂具有全局感與完整感。

  B教師直到學習課文中關于“掃路人”的“行為”其中的一部分時,才拋出“累”與“不累”這個話題就顯得有些局促突兀。從學生現場交流的情況來看,學生僅就課文的這一節談了一點看法,很難照顧到全文,對“累”與“不累”的感悟也略顯簡單片面。課堂有種割裂感,不夠流暢。

  細節3:分角色朗讀的處理

  課文以對話為主,因此兩位教師都想到了分角色朗讀指導學生理解課文,進行朗讀訓練。但這一環節教學中,高低又可見一斑。

  A教師:學好課文中關于“掃路人”這一部分后,請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經過老師的指導讀得很有起色。

  B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后,教師的教學并沒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和朗讀的兩位學生一起創設了一個情境,進行師生對話交流:

  教師問“游人”:請問,你是不是在“耍”老人,老人已經70歲了,30年后,你還會來看望這位老人嗎?

  學生進行了熱烈討論,感悟到了老人的“豁達與開朗”。

  教師又問“老人”:請問,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您已經70歲高齡了,30年后還能請人家喝茶嗎?

  學生也進行了熱烈討論,感悟到了老人的“自信與樂觀”。

  聽了兩位教師這一環節的教學,孰優孰劣,已見分曉。A教師這一環節為讀而讀,雖然學生讀的效果很好,但僅止于此。

  B教師就有所不同,體現教師匠心獨運的一面:教師的朗讀教學同時又為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課文服務,利用分角色朗讀巧妙創設師生對話情境,自然而然激發了學生討論探究課文的興趣,一番激烈討論后,使課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更顯豐滿,具有立體感。

  細節4:寫話訓練的設計

  課末,兩位教師都設計了想象性的寫話訓練,對課文的結尾展開續寫,進行了再創性設計,但訓練的內容與效果又截然不同:

  A教師的訓練話題是:“30年后,我又來到了天游峰,會有怎樣的情景?”

  B教師的訓練話題是:“我回到住地,攤開筆記本,寫下了這樣一段話:__________。”

  兩位教師都在課的最后安排了寫話訓練,訓練內容都涉及對課文內容的延伸。

  但A教師的設計重在情節,請學生想象30年后作者與老人相會的情景,學生回答空洞無物,源于教師拓展過遠,脫離文本。作者嘴中的“30年”是對老人的一種美好祝福,老人能否再活30年,30年后如何相會?這些問題沒有答案,也沒有必要去探究,課文到此結束恰到好處。因此這樣的訓練有點畫蛇添足。

  B教師也對課文的結尾進行了續寫訓練,學生回答非常精彩,這一環節成了課堂的點睛之筆。但同樣是寫話訓練,這一訓練不是為了續寫情節的需要而給課文硬裝上一個“尾巴”,也不是沒有“約束”感地大肆擴張課文內容,而是通過創設想象寫話這一平臺,巧妙地檢驗反饋學生學習課文是否到位,同時為了深刻理解課文,將課文立意從高處“拎一拎”,更好地感悟課文的主旨內涵所在。

  (作者孫會芳系江蘇省吳江平望實驗小學)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