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處的那盞燈
2005年高考結束后,我的第一屆學生有一半被師范院校錄取,其中讀中文的有8個。這批學生中,時時讓我想起的是蕓。
那時學校抓鬮分班級,蕓與其他54人被我隨機“抓”進班。進班時,蕓實在不起眼,無論教師還是學生,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她。蕓也不在意,每天守在角落里悄無聲息。我關注到她的時候,距離開學已近一個月了。
每到周末,蕓的桌子底下總塞滿包裹。一問才知道,她早早收拾行李就是為了下午盡快回家。在這種“逃亡”的心情中學習,有效果嗎?
于是,我在教室門口“守株待兔”。果然,鈴聲一響,蕓第一個沖出門外,被我逮個正著。蕓很尷尬,低著頭一言不發。原本想和她說一番道理,但此時孩子心理上處于劣勢,這種情況下溝通,教育意義不大,不如另尋時機。
之后,我了解了蕓的家庭情況,原來她著急回家是為了幫母親完成打掃衛生的工作。
一天下午,兩個學生突然跑來告訴我“蕓和敏打起來了”。我到教室時,只剩下蕓縮在角落啜泣。詢問情況,她只有一句話“不想念書了”。我安撫她,讓她回家冷靜一下。
第二天詢問了在場的人,我總算把事情了解了一個大概。原來下午大掃除,敏分派蕓替她勞動,蕓不從,敏惡語相向,說蕓成績不好,難有未來。
雖然我批評了敏,但這件事讓蕓大受刺激。我便找她做了一次深談,給了蕓兩點建議:一要知恥而后勇,通過努力超越別人,證明給別人看;二要堅信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成績就會進步。
期中考試后的家長會,我專門提醒蕓的父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明天,孩子的教育應成為家庭的中心,蕓的父親明白了我的意思,蕓也鉚足了勁學習。
文理分科,蕓留在我的班里,成績有了一些起色,平時也能聽到她的笑聲。有兩件事我印象深刻:一是中午吃飯,最后一個走進食堂的肯定是她;二是總能見到她向老師求教的身影。學校有一個紫藤長廊,無論早晨、中午或傍晚都能看到蕓坐在那里。高二那年暑假,整個女生宿舍只有蕓在。因為有足夠的時間學習,高三時其他學生都在為無盡的作業和頻繁的考試唉聲嘆氣時,只有蕓能夠超額完成任務。
那年高考,蕓考入了北京師范大學,轟動了全校。大學畢業后,蕓又考取了研究生,畢業后成了一名教師。
一次,我去北京參加會議,她特意來看我,師生相聚的幸福溢于言表。她說:“人生很長,緊要處只有幾步。當年真的準備放棄了,所幸遇到一位好老師,讓我在人生關口校正了方向。這也是我最終選擇做教師的全部理由。您就是轉角處的那盞燈,謝謝您,吳老師。”
(作者吳賢友系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天印高級中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