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好每一天就是過好一輩子
早上6:40起床,7:20出門,7:55晨誦。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事情,已然成了固定的習慣。
第一節是語文課,我與搭班教師查看前一天閱讀課上敘事讀書記錄卡的填寫情況。學生需要記錄的內容有姓名、閱讀日期、書名、閱讀時長、學到的新詞語、最喜歡的一句話。原以為這些淺顯的項目不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就能順利完成,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大多數學生不能精準“拎出”文章中學到的新詞語,不能敏銳地找到最喜歡的一句話。
看來教師認定的簡單,未必是學生眼中的簡單。逐個查閱,我發現有三方面值得深思:
第一,讀什么書。
本次作業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摘抄好詞佳句,朝向這個目標的閱讀,學生應該如何選擇書目?班上的“閱讀小達人”給出了建議: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都是不錯的選擇。看來,說明性強的科普讀物、膚淺搞笑的漫畫連載等書籍最好不納入本次讀書活動。
幫學生篩選記錄材料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一些書籍的印刷質量令人堪憂,也有一些書籍中泛濫的插圖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文字的感受力。甄別兒童讀物是教師和家長刻不容緩的任務,否則“兒童讀物”很可能變成“兒童毒物”。
第二,如何讀書。
采用怎樣的讀書方式是一個人的自由,但針對本次作業的閱讀卻暗含著一個讀書門道:通讀,知大意;品讀,找詞語;賞讀,摘句子。這是一條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是一種快速提升語文素養的策略,更是一項書面閱讀的技能。
第三,讀得怎么樣。
能從整篇文章中挑選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發現,能分門別類填寫卡片中的諸多項目,能在謄抄后將所寫內容儲存在大腦,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閱讀層次。
想到這里,體力與腦力并存的一堂課在鈴聲中結束了。途經餐廳傳出一陣歡笑,循聲趕去,才知是冬至。處理了緊要事務,我照例用相機定格了感人瞬間并發了朋友圈:“冬至,把溫暖包進餃子里。感謝全體教職工帶給小家伙們的驚喜!”隨后也加入包餃子的隊伍。一種只有參與其中才有的溫馨和親切感溢滿心間。
餃子上桌才堵住了學生的小嘴,我也總算有時間看看手機。哇,有100多人點贊。“點贊!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節日”這條留言引發了我的思考:學校(包括父母)總想在每一個重要時刻為孩子送上滿滿的愛,但學生能領悟這份愛的內涵嗎?或者說孩子能懂得這份愛源自何處,又會去往哪里?
我跑進餐廳,看著一張張滿足的小臉說:“孩子們,今天的餃子都是老師包的,誰知道今天為什么吃餃子?”能回答上來的孩子少之又少,更別說冬至的由來與風俗習慣了。看來,基于學生成長需求開發一系列諸如節氣、節日等班本課程,以文化潤澤學生的童年,也是對孩子深遠的愛。
下午,兩個會議之余還整理了幾個緊要的文件。晚餐前后兩個班各一節課后服務。下班回家,孩子自主學習,我做家務。
我享受做家務的時光,一邊專心做事,一邊盤算著教育教學的得失。忙碌中靜心,靜心中忙碌,實屬愜意。
越忙碌,我越給自己找事做,開展班級“一手好字”展示活動、組織讀書會活動、每天碼一段文字、主動承擔一些教學任務、鼓勵自己讀一本書……擔心自己會被忙碌淹沒,所以總是與自己賽跑。
曾經以為驚天動地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歷經歲月才曉得,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終都要歸于平凡,而我們要用平凡的生活來衡量其價值。過好每一天,就是過好一輩子。
(作者謝春利系陜西省靖邊縣第十六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