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學校提升記
離開校長崗位的這些年,我常常回顧自己的鄉村校長歷程,雖有缺憾,但更多是問心無愧。寫出來,希望能給堅守在基層學校特別是薄弱學校的校長一點啟迪。
2011年5月,在鎮中心小學做了10多年副校長的我服從組織安排,到離家約15公里的一所鄉村小學主持工作。5月份任命校長,這在當地極為特殊。學校主要負責人一度空缺。非常時期,組織把重任交給了我,希望我盡快熟悉情況,改變落后面貌。
到任后的第一天,我向業務校長要來3份材料:一是教師名冊和課務分工表,二是學校近3年工作計劃和總結,三是中層以上干部工作分工表,先從文字上把握學校運轉的第一手資料。接著,分頭與中層以上干部、教師代表談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得出6點初步印象:一是領導班子及教師隊伍整體積極,但對我的工作個性尚處于觀望之中,不知要燒幾把怎樣的火;二是部分老教師對課務分工頗有微詞,認為照顧不周,工作量不能與年輕教師“同類而語”;三是個別中層干部找不到方向,工作有阻力,想撂挑子;四是質量管理機制有待恢復和健全;五是校本培訓的方式與評價舉措有待豐富和完善;六是后勤管理有待在“細致、規范、超前”上下功夫。
我主持召開學校中層以上干部第一次會議,提出“質量成敗,關鍵在人”的管理主張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共勉要求,希望大家未來能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星期一,按照慣例是集體學習的日子。為了增強學習的針對性與連續性,我將其改為“主題學習”,即每次學習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做到既針對思想實際,又指導工作實踐。第一期主題學習是“責任重于泰山”,實際上是就職演講。我首先向老師推介自己并表露心跡,讓大家打消疑慮——我不是一個“點火”的人,而是一個“救火”于組織需要的人,明確今后一段時間的努力方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是學校發展的主人,任重道遠,責任在肩,唯有群策群力、眾志成城,才能開創學校的嶄新未來。”我說。
進入新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紙屑、果殼、食品袋,盡管校內分布著8個垃圾箱,但不奏效。查閱學校常規管理組織分工,有分管領導、中層值日、教師值日、學生值日、評分考核,系統倒是很縝密。
根據觀察、訪談、思考,我確定了第二期的學習主題——“抓而不實,等于不抓”。主題學習后,見校園垃圾箱未及時清理,我找到清潔員當面交代,在晚間傾倒干凈。第二天到校,后勤校長打電話詢問清潔員,回答說“清理完了”。我當即與后勤校長逐個查看垃圾箱,沒想到不僅未倒,周圍反而散落了不少紙屑等?磥矶牉樘摚垡姙閷。
管理工作要到位,這次不戳穿謊言,謊言就會繁殖新的謊言。我不顧情面,當即責成后勤校長找清潔員談話,就事論事,講清利害,并扣除相應勞務工資。同時,就此事給大家提出一道思考題:結合本職工作,你或同伴存在哪些抓而不實的現象?說說今后的努力方向或對同伴的真誠建議……
就這樣觀察、思考、感化、調動,學校終于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規章制度逐漸健全,校容校貌逐漸優化,教師專業成長結出果實,10多名教師獲東臺、鹽城兩級優質課或基本功競賽獎項,教學質量螺旋上升,甩掉了落后的帽子。
正當學校發展順利時,2015年8月,一直從事小學管理工作的我,又被調到了距離家30公里外的溱東鎮九年一貫制學校擔任校長。這所學校位置偏遠,生源流失嚴重,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到這樣的學校當校長,誰愿意?有人說我太老實,上頭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我卻不這樣想,困難哪里都有,找到解決的方法就行。
在客觀分析學校情況的基礎上,我想盡快尋找跳出低谷的落腳點。說干就干——
班子建設上,實行雙周工作安排及例會制度,向教師喊出“向我看,跟我干”的口號。
食堂管理上,教師憑券就餐,徹底改變過去教師就餐不交費等現象。值日領導參與當日食材質量驗收,每日菜譜張榜公示,接受監督。
學生集隊秩序上,進行專項訓導,做到不追逐、不推搡、不嘈雜、不拖拉,實施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評比,逐周評分,雙周頒牌,作為考核班主任工作及推薦上級表彰的重要依據。
質量提升上,分別召開1—8年級學生家長會,家校社協同育人。制訂“提優補差”方案,校長室成員分別掛鉤相對薄弱的年級(學科),教師聯系薄弱學科的薄弱學生,共同為質量爬坡出力……
作為校長,不僅要眼觀校內,還要遠望校外。我第一時間向社會、家長印發公開信,公布郵箱和電話,接受辦學建議與質詢,同時還表示:“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對學校發展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一年后,學校的規章制度逐漸正式建立,填補了許多空白。教學質量顯著提升,更多孩子獲得進入優質高中讀書的機會。
不過沒多久,我又調回了教育人生的第一站——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小學擔任黨支部書記,在這個新崗位上,我依然不敢懈怠……
(作者吳夕龍系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小學黨支部書記)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