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課堂的“投射效應”
有教師講課時對某些知識點或某些過程不加說明,以為這是十分簡單的道理,應該不用多講,但是在教師看來很簡單的知識,在學生看來則未必。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相同投射”,是一種投射效應。
在認知上,由于教師自身認識的狹隘和膚淺,最容易產生相同投射。投射會使教師傾向于按照自己怎么想的來設想學生是怎么想的,而不是按照學生的真實情況進行感知判斷,這是許多課堂上的通病。要改變這種認知上的“想當然”,教師不但要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而且要善于傾聽學生,學會“理解學生的理解”。
好教師總是善于從認識學情出發進行教學。他們的教學藝術就在于想學生所想,在學生思維基礎上巧妙進行“嫁接”,自然引導學生成長。
請看于漪老師執教的《驛路梨花》一課的課堂片段。
師:這篇記敘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我們前面學了《人民的勤務員》,比較一下,看了這篇文章有什么印象?
生1:這篇文章的特點是清新曲折。
生2:這篇文章的特點是多處設懸念,引人入勝。
生3:這篇文章的特點整個是以情節倒敘的。
生4:這篇文章非常的樸素,給人以親切的感覺。
生5:這篇文章文字優美流暢。
生6:這篇文章有詩情畫意。
生7:用了對話描寫。
生8:我認為這篇文章是開在散文花壇里的一朵鮮艷的花。
師:它是記敘文,但是具有散文的特點。剛才有同學講這篇文章設置了許多懸念,因此它是引人入勝的,我們就在這些特點中取其一點來學習。“引人入勝”,請同學們講講這個“勝”是什么意思?
從這個片段可以看出,于漪老師是從學生觀點中選擇一個展開教學的,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
或許“引人入勝”正合她意,或許她拋開了自己的事先預設,我們不得而知。但于漪老師是有意避開“相同投射”的,實事求是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課堂上還經常有“愿望投射”的現象發生。如,那些經常在課堂上問“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的教師,在語氣上會情不自禁地透露出自己的主觀愿望,所以學生會乖巧地齊聲答道:“是”“對”“行”。至于到底“是還是不是”“對還是不對”“行還是不行”,其實學生是沒有經過大腦深入思考的,這是典型的“虛假學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給學生,而且還要學會“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特級教師徐斌的“無痕教育”,就是倡導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潛移默化中掌握”“春風化雨中提升”。所謂“好課無痕”,就是教師教的痕跡不要太明顯,最好與學生的思維自然銜接。教的“痕跡”越重,教學的效果就會越差。那種強制性牽著“牛鼻子”向前走的教學幾乎都是低效教學,甚至是無效教學。
除了在認知上會產生投射效應之外,情感上也會產生投射現象。教師在課上經常叫自己喜歡的學生回答問題,就是典型的“情感投射”。曾有一位教師在課上先后4次叫某學生回答問題,評課時有人指出時,上課教師很詫異地說:“真的嗎?我自己居然一點也沒有意識到!”
當然,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課堂上的投射效應,它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例如,“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積極的投射效應。所以,教師要善于正確利用“投射效應”。
(作者翟立安系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楊浦區教研室副主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