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從文藝青年到特級教師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4-17  閱讀:次   |
42.9K

  中學時代的我,滿身文藝氣息:會彈電子琴,會拉手風琴;能吼齊秦的《狼》和崔健的《一無所有》,也能唱蔣大為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戴上霹靂手套,扎上紅頭帶,跟著“荷東音樂”就能跳太空霹靂舞;還時不時在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初升高時考場作文滿分,被收入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應考作文選》……那時候,我的夢想是當作家、記者、歌星,就是沒想過做教師。但偏科的文化成績,最終讓我走入了上海師范大學音樂系,那是1992年。

  第一個十年:搖擺和蟄伏中的堅持

  1994年9月,21歲的我踏上了工作崗位,晃了一圈又回到了母校——祝橋中學。我成為學校有史以來第一位專職音樂教師。

  雖然臉上帶著一絲青澀,但我還是順利進入了“音樂教師”角色。在這所上海市遠郊的鄉鎮中學,我品嘗著做音樂教師的快樂與幸福。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聽音樂、彈琴、唱歌。雖然那時沒有音樂專用教室,但我右手挾著電子琴,左手拎著四喇叭收錄機,走進一個個班級,希望像圣誕老人一樣給學生帶去快樂的音樂。

  那些年,我也有做音樂教師的煩惱與不甘。那時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低,而音樂學科屬于“小三門”不受重視,音樂教師只要每天上好課,每年搞一場文藝演出,偶爾再帶學生排個節目參加比賽就可以了。做得好也罷,不好也罷,基本在學校沒有什么存在感,更沒有成就感。有時還因課堂紀律等問題與學生斗智斗勇,甚至大光其火。這樣的教師生涯,別說“七年之癢”,三年就職業倦怠。

  那時感覺教師這份工作沒意思,但音樂又是我喜歡的,所以“跳槽”的念頭在我心中搖擺不定。有一次,我受邀給一個公安單位指導排練合唱,并擔任領唱,看著演出時自己一身帥氣的警服,心底還是挺自豪的。后來還真有過從警的機會,猶豫良久,終抵不過對音樂的喜愛而放棄了。

  工作的第一個10年,我沒有什么專業發展成績,也談不上多努力,只是平平淡淡盡著一個音樂教師的本分。如果說與許多教師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我始終堅持閱讀和寫作。

  回想起來,我應該是學校里跑圖書館最勤快的一個吧,借起書來一摞摞的,家里枕頭邊、書桌上,隨處擺放著正在讀的書。那時我讀的主要是文史類書籍,但因為是學校圖書館,所以有時也會借一些感覺有意思的教育類書籍,雖然看過就忘了,但總會有些“營養”被吸收。

  另外,我依然還有“作家夢”,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雖然投稿出去絕大多數“石沉大海”,但長期堅持也有收獲,那就是文字的駕馭能力不斷增強。這期間的閱讀與寫作并沒能給我的教師生涯直接“加分”,但為我后來走上專業閱讀寫作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個十年:跨界和挑戰中的突破

  有時,專業發展就是一個契機、一次挑戰。當一個人不敢向自己的能力邊緣發起挑戰,那么大概率只能在按部就班中碌碌無為。

  2000年,祝橋中學初高中分離,我留在高中部。2002年暑假前不斷有女教師請假,學校語文師資出現臨時性短缺,出于對我中學時代語文能力的信任,學校領導找我商量兼任一個班高中語文教學。幾番猶豫,我開始了自己的跨學科教學生涯。

  面對一門“陌生”的課程,我急需“補課”。于是,我從文學性閱讀走向了教育學閱讀。通過閱讀語文專業刊物和書籍,對語文教學的研究進展、語文名師的教學主張、語文試題的出題與評析等進行了由理論到實踐的學習。在學習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獲得了一種寶貴的學科研究能力。

  漸漸地,我熟悉了這種“跨界”教學的感覺。我用音樂教師的激情點燃了語文課堂,也以語文教師的豐富反思音樂課堂。2003年起,我在音樂學科中開始嶄露頭角。拓展課《詩人毛澤東》在全區各學科的角逐中位列中學組第二名;運用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等文學素材的音樂課《思鄉曲》在全區音樂學科評比中獲得中學組第一名;以李煜的《虞美人》為主題的音樂課《情系故國〈虞美人〉》成為上海市教師全員培訓音樂學科示范課;融音樂、文學、美術為一體的《詩意江南》在上海市五區縣高中音樂教學研討會上進行公開展示……這一時期的教學探索,也是我后來形成“音樂為近景、藝術為中景、文化為遠景”的“三景”教學主張的基礎。

  與此同時,我的專業成長之路也順遂起來。2005年成為區音樂學科中心組成員,2006年擔任區中小學音樂兼職教研員……2007年,實在忙不過來的我才向語文學科揮手作別。就在這一年,我成為區音樂學科帶頭人。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所以我們比拼的不是天賦,而是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來自不斷挑戰、不斷嘗試、不斷磨礪。

  除了在區域層面發揮專業引領作用,我也不忘在學校中的責任承擔。2006年,我負責推進和實施學校的拓展課程和研究性課程,成為學校最早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教師。2009年,我開始擔任學校科研負責人,參與學校教科研管理工作。當時,學校有一份校刊《祝中教科研簡報》,我將其改為正式印刷的《竹苑》雜志,自己一個人負責采編和設計。作為課題的實際操作者,我完成了學校歷史上唯一一個市級重點課題《普通高中“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坊”項目的實施與研究》從立項、實施到結題的全過程。所以,學校與教師個人之間最好的關系,就是船與水手那樣的互相成全。

  這10年是網絡在教育教學領域蓬勃發展的10年,我也享受到了網絡帶來的“紅利”。最早,因為我要找尋教學資源而結識了“洪嘯音樂教育網”和站長趙洪嘯,并成為“洪嘯音樂教育網”的論壇版主。后又混跡于“教育在線”多年,了解了眾多教育專家,開闊了自己的教育視野。甚至還做過幾年個人網站“上海南匯音樂教育網”,把這個網站做成了區音樂學科教研網站。我想,一個教師的現實成長環境很可能不理想,但有了網絡就有可能擺脫現實的羈絆,走向教育的詩與遠方。

  2014年,我在從教20年時成為上海市特級教師,這在普通中學中還是鮮見的。可以說不同崗位歷練出來的能力,是我成長的底氣所在。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但沒有一顆敢于承擔、勇于嘗試的心,又怎能煥發出自己的人生光彩?

  第三個十年:從“跟跑者”到“領跑者”

  2007年,當我走到第一個專業發展高峰時正好34歲,卻有點找不到發展方向了。主客觀條件都告訴我,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我的專業發展已經到了“天花板”,我將止步于中學高級教師和區音樂學科帶頭人這一層級。

  幸運的是,2008年6月上海市教委發布《關于開展第二期“上海市普教系統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的通知》,要從全市遴選第二期“雙名工程”人選。得知這個消息,我喜出望外,先由學校推薦到區里,然后進行答辯、考試和評審。最后,全區有5位校長、32位教師搭上了第二期“雙名工程”這艘“大船”,我幸運“上榜”。

  還記得第二期上海市“雙名工程”音樂名師基地第一次開班是早上9點,但內心激動的我早上5點就起床出門,乘頭班車往市區趕,8點左右就到了楊浦區少年宮。此后3年,兩位基地主持人上海市音樂特級教師曹建輝、陸亞芳和來自各區的14位學員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學習共同體。每次往返將近6個小時的學習之旅,我樂在其中。我覺得自己要學的太多了,必須將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第二期“雙名工程”的學習,不僅讓我接觸到了各種高端學術資源,也讓我從導師身上找到了為人處世的態度和前進的方向。曹建輝、陸亞芳老師都是20世紀50年代初出生的,比我年長一輩,但每次基地活動見面和告別時,他們都會一一與我握手。這是導師對學員的尊重和愛護。記得一次基地去臺灣進行考察交流,曹建輝老師對我的成長提了三點建議:提煉自己音樂教學的風格和特色;一定不要離開音樂課堂;音樂教師的成長應該下有實踐、中有平臺、上有扶持,現在基地給了我平臺,希望未來我要給其他年輕教師以扶持。就這樣在學習中我不斷成長,當基地學習結束時,我充滿了留戀。

  后來,南匯區并入浦東新區。2012年,我又幸運地以浦東新區教師的“新身份”參加了第三期“雙名工程”音樂名師基地的學習,成為唯一的“留級生”。第二期基地學習時我還有些被動,到了第三期我就走向主動學習,還擔任了基地學員組長,帶領新學員共同成長。

  2016年,我調到上海市川沙中學工作,浦東新區教育局以我為主持人掛牌成立了“浦東新區陳璞音樂名師基地”。2019年,我又擔任了第四期上海市“雙名工程”藝術攻關基地主持人,正式從一名“雙名工程”學員成為“雙名工程”主持人,從“跟跑者”成了“領跑者”。所以,從名師基地學員到助教(組長)再到主持人,這也是一個教師成長的有效路徑。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了解年輕音樂教師的困難和訴求,所以在做基地主持人的過程中,我對學員嚴格在學習中、關愛在基地外、幫助在關鍵處。比如,有學員區級比賽出線要參加上海市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這個比賽流程比較復雜,我特意從外區邀請上一屆市“青教賽”一等獎選手前來一對一進行指導。學員參加重要論文比賽和職稱鑒定的論文,我每一篇都會及時認真修改,并有機會就推薦發表……所以,我的基地學員成長速度比較快。

  今年,我在與基地學員的春節聯誼會上,口占藏頭詩一首《迎春》:“新芽新酒盼新春,年年歡聚辭舊時。快慰桃李多雋秀,樂看飛鴻譜新詩。”這不僅是我對他們美好的祝愿,也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一種期許。

  (陳璞,上海市音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上海市川沙中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著有《最美,藝術課》《通俗歌曲之旅》《讓心靈伴著歌聲成長》《音樂名師成長啟示錄》等。)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