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生共同經歷
學生時代開始,我就是一個標準理科男,憧憬將來能成為一名生物教師,所以在成為語文教師那天我是有情緒的。也許因為內心抗拒,導致我對學生并不親密,從教3年,不少學生因為我而輾轉去了寄宿班。
后來,學校要求再次從各班招募寄宿生,我戰戰兢兢地問:“誰還要去寄宿班?”有學生答:“盧老師,我不去,我要跟您學。”許多學生也附和。看著眼前的情形,我的內心激動不已。我堅定地告訴學生:“大家既然選擇留下,我一定竭盡全力。”
如何兌現承諾呢?我綜合分析了自身實際,并結合同事訪談和學生反饋,決定正視現實:學科知識不足,但可以自如調用所學專業為所教學科服務;思維方式不同,但看待所教學科的視角更多元;教學經驗不足,但可以懷著同理心看待問題,師生對話可以更通暢。
通過研究學生,我發現書寫與語文學習之間有緊密聯系,利用書寫研究教育教學成了我的方向。我向有書法功底的教師請教,購買不同書法家的字帖每天練習,慢慢聽到周圍人的贊美,獲得了繼續書寫的動力。
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我決定將學習經驗遷移到教學中,向班內幾個書寫小明星挑戰。開始我們僅憑感覺用好、壞來評判,但這樣評判太模糊,容易造成不公平,所以開始制定評判標準。有了標準,學生評判時還是無法切中要害。我又與學生進一步規范評判標準。兩個月下來,學生的書寫水平均有提升,看得見的進步是對他們最好的鼓勵。
其他學生看到后躍躍欲試,我決定把挑戰活動推廣到全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會不自覺地互相評價和鼓勵,一個較為濃厚的習字氛圍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通過實踐獲得的經驗是碎片化的,需要進行系統化建構。受一位教師用圖形格對漢字字形進行數字化分析方法的啟發,我嘗試用“還原論”去看字、評字、品字。隨著研究的深入,從關注漢字位置到關注線條作用,學生實現了從占格書寫到用格書寫的過渡,讀帖、摹帖、臨帖的操作步驟逐漸清晰。
我曾參加山東省淄博市農村教師書法培訓,那次學習充實了我的理論基礎,也促使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怎樣從入格到出格?于是,我設計了線條逐漸減少、顏色逐漸淡化的序列格形,努力降低學生對格子的依賴,強化漢字的內在聯系。從“讀格子”走向“讀漢字”,學生逐漸可以脫離格子寫好字。
后來參加的山東省書法骨干教師培訓顛覆了我的書法審美觀,讓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以往的經驗:書法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書法練習使學生逐步具備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終影響學生的生命狀態。
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硬筆書法課程。與學生共同犯錯、改正,也共同學習、研究,最終達成了目標。可見,教師只有研究學生才能發現真問題,而學生解決問題所生成的經驗、方法就是教師最寶貴的教學資源。
(作者盧向通系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南定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