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積分制”激活教師發展
山東省德州市曾通過引入積分管理辦法探索實踐師德考評的積分制量化管理機制,該市對能夠體現教師職業道德水準的職業行為、職業能力以及工作業績進行量化統計和公開展示。德育建設和師德考核一直是學校考核的難點,而實施這種辦法使得德育考核真正量化起來,有利于教師愛崗敬業,樹立自信意識和榮譽感。
那么,這樣的辦法能不能用于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考核,能不能解決教師發展中的職業倦怠問題?其實,教師專業發展理應可以實施量化考核,通過動態積分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呈現縣域內每一位教師的年度專業發展變化概況。
當前,教師專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是,一些教師評上了高級職稱之后,其專業發展的熱情會慢慢冷卻下來,教師主動參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不如從前。部分學校尤其是城區學校由于教師較多、職稱比例固定,一旦中高級職稱名額滿限,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便會受挫。
由此,有效解決教師的職業倦怠,提升全體教師參與自身專業發展的激情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課題。我們試圖通過建立積分量化考核管理來破解教師的職業倦怠,從而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持續發力,達到久久為功之效。
首先,要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進行分類,然后對應賦分,一般分為三部分:其一是工作量賦分,要體現年齡差異、學科差異,這是學年度的固定值,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師責任感和師德水平;其二是教學業務過程賦分,就是教師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業務量賦分,如教學設計、作業階段性檢查、教學反思以及開設公開課等;其三是教學能力自我發展賦分,如撰寫論文、參與課題研究等,逐級賦分;其四是教學成績賦分,包括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獲獎或獲教育主管部門表彰,學生參加各級行政部門舉辦的各類活動獲獎,依照級別賦分;其五是特別嘉獎賦分,被授予重大獎勵或特殊榮譽賦分另計,縣域內、鄉鎮范圍內、學校內獲獎賦分需要各自統一標準。
其次,對教師專業發展實施信息化管理并及時更新。通過建立數字化校園管理系統可以提高學校教學常規管理的效能,而教師專業化發展積分量化管理可以納入其中。每所學校的網站都可以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動態管理平臺,由專人管理,每月更新一次。縣教體局或者教師進修學校建立全縣教師專業發展管理大平臺,實時監控每所學校的動態積分管理,指導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在校級動態管理平臺建設教師展示平臺,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自主發展。教師可以在系統中查詢到自己的積分,收到系統對教師年度專業發展的建議。
最后,對教師專業發展進行年度考核并設置激勵辦法。教師專業發展年度積分是教師年度專業發展的最后得分,學校所有教師年度積分累計總均分代表該校在同類別學校中集體專業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校教研和教學的開展情況。同時,學校可以根據教師得分設置激勵辦法。縣教體局或縣教師進修學校可以統一制定獎勵辦法,如在學校層面設置“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優秀獎”,在教師個人層面設置“教師年度專業發展優秀獎”“教師年度專業發展進步獎”等。
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把教師專業發展得分與教師年度考核、教師評優評先、晉職晉級、提拔使用、績效考核等結合起來,比如為評定“縣優秀教師”“縣級骨干教師”“縣級首席教師”等榮譽稱號提供參考,激勵教師不斷進取、開拓創新。
需要說明的是,將大數據與積分制有機融合,并以信息化手段瞄準教師成長問題靶心,研判教師在成長過程中倦怠的癥結,并不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唯一路徑。因為影響教師職業發展倦怠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師待遇保障問題尚未充分解決,教師合理流動的保障機制尚未建立,等等。
所以,有效激發教師專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建構專業發展積分量化考核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各方努力,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更需要每一位校長的示范引領和科學管理。只有這樣,教師的專業發展的“車輪”才會不斷向前滾動。
(作者劉紀春系安徽省懷遠縣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