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協作,護航成長
“雙減”,減的是孩子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此,我把密切家校關系、加強家庭教育指導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形成減負合力。
扭轉家長教育觀念
我班學生多是留守兒童,平時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少有陪伴。張嘉怡爸爸是一名貨車司機,常年在外跑運輸,媽媽在縣城一家超市上班,平時也不回家。缺少父母關愛的張嘉怡性格非常內向,很少與同學交往,對老師也是敬而遠之,經常一個人坐在座位上發呆。
張嘉怡的父母沒有參加過家長會,沒有詢問過孩子的學習情況。“山不過來我過去。”利用周末時間,我到縣城找到張嘉怡的媽媽,向她說明孩子在校表現,情真意切地告訴她,孩子由于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陪伴,變得非常自卑,為人父母應盡可能抽時間多陪陪孩子,再忙也不能舍下孩子不管不問。
這次談話對張嘉怡的家長觸動很大。他們現在經常抽時間與孩子視頻聊天,也會打電話向我了解孩子的情況。有的周末,媽媽還會把張嘉怡接到身邊團聚,現在張嘉怡愛說愛笑愛學習,像換了一個人。
可見,幫助家長明確自己的主體責任,引導家長配合學校、老師工作,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多么重要。
暢通家校協作渠道
為了密切家校溝通,學校規定每周三下午為“家長開放日”。根據班級工作需要,我總是提前給家長發電子邀請函,請家長深入班級聽課,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根據家長的個性化需求,協調相關學科老師與之交流,共同研討幫助孩子的方式方法。我也發動家長參與班級管理,在了解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班級發展,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每周五晚上20:00—20:40為家長學校授課時間。各班班主任通過班級群征集家長的困惑、問題,匯總后提交學校家校協作小組,家校協作小組據此安排相關家庭教育講座,幫助家長答疑解惑,樹立全新的家庭教育觀。
教給家長育兒方法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班主任應努力幫助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我通過家長群推送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供家長學習,引導家長尊重孩子、陪伴孩子、以一顆平常心善待孩子。
閱讀對一個人精神發育的作用不言自明,而閱讀的關鍵期就在小學階段。我通過家長微信群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活動,讓親子共讀成為家庭生活的常態。我班每月舉辦讀書交流會,邀請家長擔任評委,評選“閱讀小達人”“讀書小能手”“書香家庭”,并進行表彰獎勵,以此促進家庭親子閱讀活動的開展。
我班成立了球類、棋類、舞蹈、合唱、剪紙等社團,有一技之長的家長積極報名參加,成了學生社團的校外輔導員;學生上學放學,家長志愿者積極主動承擔護衛工作,幫助學校保安維護校門口秩序,身著紅馬甲的家長志愿者隊伍成了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雙減”以來,在我的不斷努力下,家長的教育觀念得以更新,懂得了“雙減”不是減輕家長的教育責任,而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只有家長、學校、老師肩并肩共同為孩子護航,才能助力他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作者宋 彬系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杜郎口鎮中心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