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區教育部門應“去虛向實”
近年來,一些地級市教育局下發文件,抬頭往往是“各縣市區教育局、各功能區教育部門,市直各中小學、幼兒園……”增加了“各功能區教育部門”這個新提法。所謂“功能區”,常見的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開發區”“旅游經濟開發區”“某某風景區”,為使其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一般是從縣市區就近調整幾個鄉鎮歸其管轄。所謂“功能區教育部門”,常見的是“某功能區社會事務服務中心教體文衛辦公室”。既然稱之為功能區,肯定是以發揮其主要功能為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機構盡可能精簡,教育管理就歸入社會事務服務中心的幾個辦公室之一——教體文衛辦公室,其中專管教育的工作人員,人數少,層級低,管理對象卻包括所轄城區和鄉鎮的全部中小學和幼兒園,可謂“人少事多”。
其與縣市區教育局相比,行政級別降低,人員配置銳減,管理范圍、管理水平、服務質量不可避免隨之下降。
一個城市設立功能區,有利于整合區域資源,確定發展重點,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發展,這種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當原縣市區下轄的鄉鎮劃歸功能區管理之后,與功能區主要功能不一致的行業,還能賺錢的需要轉型調整,如農業、林業、工業、商業;純粹花錢的,往往自覺不自覺地被弱化忽視,如教育、體育、文化、衛生。
同時,教育管理要求權威性,而功能區教育部門欠缺權威性。比如鄉村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師資隊伍偏弱,在原縣市區教育局統一管理時,教育局主要領導直接去找縣市區主要領導匯報情況、尋求支持,合乎規范,容易見效。而功能區內面對同樣的困難時,先是教體文衛辦公室專管教育的科員匯報給教體文衛辦公室主任,教體文衛辦公室主任再向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匯報,接著由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向功能區分管領導匯報,最后才由功能區分管領導向功能區主要領導匯報,繞了許多彎子,費了許多時間,可能最終還是面臨“踢皮球”“打太極”的結局。功能區教育部門權威性不足,爭取不到政策,爭取不到資金,爭取不到人才,這對功能區的鄉村教育發展非常不利。
更為關鍵的是,教育管理要求專業性,而功能區教育部門欠缺專業性。縣市區教育局一般內設如下機構:辦公室、政工科、基教科、職教科、幼教科、師資科、設備科、教研室、教科室、督導室、藝體辦、招辦、團委……當縣市區教育局由幾十個人分擔的工作任務交給功能區教育部門一兩個人來負責時,他們所做的教育管理工作只能是“簡化版”和“低配版”——人員少,管不過來;非全能,管不到位;緊急而又非辦不可的,加班完成;不急卻十分重要的,以后再說。
由于功能區教育部門專業性不強,工作缺漏多,政策理解有偏差,致使在功能區內鄉村學校任教的教師無形之中減少了一些業務發展和專業成長的機會。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會時不時出現被耽誤、鬧糾紛的憾事。
如何有效解決功能區教育部門欠缺權威性和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在一些地方已經作出探索,比如成立市教育局直屬分局,負責管理功能區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從而提升功能區教育水平,助推區域經濟發展。從當前各功能區教育部門面臨的困境來看,我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作者馬 娟系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黃前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