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共體”要畫好“同心圓”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紹興市、嘉興市的51所支援校與衢州市51所受援校簽訂協議,組成浙江省首批跨地區教育共同體(簡稱“教共體”)結對學校。根據協議,支援方與受援方將開展兩地師徒結對、異地跟崗鍛煉、線上線下示范課等活動。
所謂“教共體”,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城鎮優質學校與鄉鎮學校結對形成辦學共同體,以強帶弱,共同發展,提升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當前的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多建于縣(區)域內,囿于“天花板”的高度,教共體作用有限。浙江跨地區組建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可以更好發揮“教共體”的援助作用。我認為,在落實過程中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升被援校教師的適崗力、發展力。名師、名校長都是稀缺資源,開展師徒結對、跟崗學習、送教下鄉等示范活動,開展集體教研、同步課堂、課題研究等研修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名師、名校長的示范帶動作用,助力被援校教師成長,幫助其提升適崗力、發展力。在實施過程中,支援校要挑選有硬本事、有引領愿望的教師組建支援隊伍,被援校要挑選有潛力、有成長愿望的教師組建學習隊伍,要明確兩支隊伍的工作任務,有效解決時間、經費等實際困難,激發他們的工作活力,促進他們積極投身這項工作。
目前,大多數學校都具備網絡教研能力。在支援過程中,雙方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帶動被援校更多教師成長。比如,組織被援校教師參加支援校的課題研究,同時支援校要有力指導被援校、教師建設自己的研究課題和特色課程等。
二是引導被援校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支援校與被援校發展水平有差距,與外部因素有一定關系。只有走符合學校實際的特色發展道路,被援校才能辦出高質量的教育。如果照搬照抄支援校的經驗,被援?赡軙允Х较蚝妥晕。在支援過程中,支援校要考慮城鄉、地區、校際差異,指導、引導被援校挖掘、整合資源,幫助被援校找到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礎上,被援校要緊扣發展方向、辦學特色,著力解決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如何“本土化”問題。
三是建立支援機制和高效運轉機制。支援、學習都是慢活兒、細活兒,因此地區跨度大、關聯度不高的學校達成共識并建立支援機制和運轉機制并非易事。被援校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學到的理念、經驗用好、用活,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支援校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想被援校之想,解被援校之困,讓他們真正受益。組織管理單位要及時跟進指導、督促,促使雙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畫好守望相助、互通互補、協同發展“同心圓”。
(作者張小軍系四川省劍閣縣金仙小學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