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跳出學科的羈絆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4-25  閱讀:次   |
42.9K

  每個月,學校會組織一次全校教師參與的觀課、議課活動。某次活動,我執教的內容是蘇教版數學第三冊第七單元的“觀察物體”。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初步的觀察和判斷,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并由只觀察一個面發展到可以同時觀察兩個或三個面。

  這是一節活動性很強的課,最頭疼的是課前大量教學具的準備工作。我盡量避免大費周章地購買教學具,減少制作教學具工作人力、精力的投入,不因為這是公開課而進行更多的修飾。因此,課上我提供給學生觀察的物品都是教室里原有的、學生所熟悉的,自我感覺這些素材與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達到了“異曲同工”的效果,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做到了“少投入多回報”。

  在評課環節,教師們提出了如下建議:

  音樂老師:學生活動時,是否可以配上合適的音樂,音樂在調節課堂氣氛、學生心理等方面有其獨特的功效。

  美術老師:由今天的數學課想到了美術教學中的素描。

  語文老師:可以用一首古詩來總結概括今天數學課的內容,那就是《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聽了大家的發言,我忽然感覺自己所謂的“思考”如此狹窄,囿于教材的限制,囿于學科的限制,雖然在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動了一番心思,但終究是“換湯不換藥”,始終是坐井觀天。受教師們的啟發,不由想到了以下幾點內容:

  一個是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數學課上講數學,這是多年的數學教學傳承下來的習慣。所以,數學課上我們聽到的不是“1+1”,就是“長方形、正方形”。“數學單調、乏味、枯燥”自然而然在大家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數學來源于生活,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學生能夠觀察的、親歷的現實生活,也可以是學生在數學或其他學科中能夠思考的、操作的學習生活。生活是開放的、綜合的,數學教學同樣應該如此。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有效整合是學科教學走向綜合的合理途徑。跨越數學教數學,樸實又豐厚,課堂教學呈現的不是一門課程的“獨木”,而是學科知識之“林”。

  另一個是教師個體與教研共同體的關系。教師的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其獨立性,故引發了許多教師“教學是一項孤獨的工作”之類的感言。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提倡教師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啟迪。上述案例中,說者,大膽奉獻思想智慧,暢所欲言;聽者,以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心態,認真傾聽,產生共鳴;思者,善于從語言情感和場景變化中進行有效思考,捕捉心靈瞬間的感悟。“見賢思齊”,處處留心皆學問,多一點求賢之姿,多一顆向學之心,這樣的語境充滿知性、感性與靈性,縱然話題微不足道,也足以給參與者以啟迪和滋養。見仁見智,不同學科的教師集思廣益,不至于顧此失彼,克服了教師個體勞動的習慣性所帶來的學科定式和思維定式。

  在這樣的共同研討氛圍中,教師可以對彼此的教案提供反饋,也可以共同計劃協調,幫助學生看到他們所學不同科目之間的聯系,研究知識的局部與知識整體之間的關系,切實增強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注重學科內的綜合和學科間的整合。另外,教平行班的教師還可以聯合設計一課或一課的某一方面,共同備課、共同上課,或進行聯動式上課等。通過有效的合作發揮集體的力量,防止學科分化過細、彼此孤立隔離、內容重復和脫節。教學工作不是教師個體孤獨的活動,而是教師集體共同商討的過程。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要跳出課堂,跨越學科,挖掘、利用有效課程資源,實踐“大數學教學觀”,同時通過教師個體思考與集體商討有效結合的教研方式,引導學生既要真正進入知識之“林”,又要能走出“叢林”,識得其廬山真面目。

  (作者顧文亞系江蘇省無錫市張涇實驗小學)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