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教學嘗試
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陽節那天,56歲的詩人杜甫獨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望獵獵秋風中,高猿長嘯,鷗鷺飛旋,落木無邊,長江滾滾,傷懷時世艱難,己身潦倒,漂泊無依,老病為伴,于是寫就了被譽為“曠代之作”的《登高》一詩。
關于《登高》詩歌教學,相信許多教師是按照這樣的思路展開的:寫作背景(知人論世)——各聯賞析(緣景明情)——思想感情與藝術手法歸納——拓展延伸。這也是古詩教學的基本脈絡。但幾天前,經由工作室領銜人邱益蓮老師的分享,我認真觀摩了一堂別具特色的《登高》課例。
課例名稱為“《登高》吟誦教學”,授課教師為許三珍。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知道有這樣一些方法:“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那么,何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具體教學中,又如何落實?
關于“因聲求氣”,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有言:“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在他看來,“神氣”即作品神韻、氣勢,是作家精神氣質和作品情感內涵高度藝術化的體現,而“音節”就是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等語言因素。通過揣摩詩文“音節”,可通作品“神氣”,即“因聲求氣”。而“因聲求氣”的具體做法就是誦讀——“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
許三珍老師就是采取“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方法展開教學。他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用古音去吟誦《登高》一詩。在這一過程中,他又抓住關鍵入聲字——“急”“不”“客”“獨”“濁”等,通過分析入聲字感情特色(憤懣、痛苦、沉重、決絕),引導學生感知《登高》一詩情感的“老病孤愁”與抒發上的“沉郁頓挫”。
我不知道現場觀課教師,以及與我這樣后來經由視頻觀摩的教師,在課一開始是否如我一樣好奇、揣測,甚至擔憂這一堂“因聲求氣”的課會如何進行,如何結束。許三珍老師帶領學生以古音去吟誦,會成功嗎?會不會只是個噱頭,蜻蜓點水,走個過場?
我不知道現場學生是否有嘀咕:這老師要做什么?更不知道評課專家會如何評定。在我看來,許三珍老師的這堂課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教學的不錯嘗試,是讓我感動的一次觀摩。在這堂課里,我看到一位優秀語文教師的情懷:
一是“真”。扎實的專業素養,認真的教學態度,務實的教學語言,不虛、不空、不泛泛,而是落到實處的引導分析。比如首聯賞析,抓住“急”“白”兩個古入聲字,對比今古讀音,以古音誦讀,感受其發音短促特點,感知秋風疾勁。又如“回”字,結合古字形分析,朗誦時氣息的綿延,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詩人那刻的迷茫、徘徊、身不由己的無奈與漂泊之苦。
二是“善”。這種“善”,更多體現在他的勇略與循循善誘上。我不知道許三珍老師在之前的教學中是否經常運用“因聲求氣”法。許三珍老師的這堂《登高》課基本都在誦讀,而又循序漸進,漸至深處:先是現代音朗誦,然后以古音吟誦,繼而吟詠(唱),最終竟以許三珍老師三次笛音伴奏學生吟詠。如此反復,不厭其煩。
有了“真”與“善”,自然生“美”,美的愉悅,美的浸潤。梁實秋在回憶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時寫道:“我在聽先生這篇演講后約20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那是梁任公先生在演講前朗誦的四句、十六字的《公無渡河》!
許三珍老師的這堂《登高》,語言鏗鏘有力,吟誦古樸蒼勁,引導細致有度,笛奏真誠悠遠。我想,多年以后,那群學生還會憶起當年那位“卓然”的語文老師,那堂別有風味的《登高》。
(作者朱淑芬系江西省彭澤縣第二中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