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融合視野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的關鍵環節,有效實施勞動教育促進“五育融合”已經成為當下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學校應該探尋并確立一種基于融合視野的契合點,將相對割裂的“五育”重新整合,進而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推動“五育融合”的校域實踐。
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被賦予綜合育人的重要價值,成為“五育融合”育人的根基。將德智體美勞進行融合,不僅涉及如何認識“五育”之間的關系,而且考驗教育者在實際操作中將理念轉化落地的能力。
當前普遍存在一些觀念性問題:一是將“五育融合”的概念窄化,僅僅認為“五育”處于同等地位,但是彼此沒有相互關聯;二是將勞動教育理解為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缺乏對勞動教育本體地位的觀照,沒有做到“勞”與“育”的有機結合;三是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短視化導致“智育”獨大,勞動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受重視,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建構“勞動+”融合課程
課程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抓手,學校實施勞動教育、進行“五育融合”的實踐探索,核心是建構指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課程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勞動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協同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力量,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讓“五育”之間相互滲透,打造立足勞動教育的“五育融合”新樣態。
江蘇省江陰市南菁高級中學嘗試以“五育融合”為基礎,以勞動教育學習方式轉變為核心,以美學精神優化統領課程文化,推動學校育人模式轉型。學校按照“感知—參與—內化—外顯”的邏輯,彰顯“立足學科融合,凸顯學生為本,指向價值塑造”的課程設計理念,建構了“勞動+”課程體系。
學校開設8個門類的勞動課程:勞動基礎課程、勞動前沿課程、勞動認知課程、勞動體驗課程、勞動實踐課程、勞動創造課程、勞動綜合課程、勞動文化課程,內容融合“五育”并強調凸顯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促使學生形成勞動的自覺意識,自主進行勞動實踐和勞動創造。學校還發揮科創和美育優勢,對“五育融合”的創新難題進行破解,實現“五育”之間的滲透、整合、融通。
探索“五育融合”的校域實踐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完整的人,“五育融合”既是教育價值實現的需要,也是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召喚。學校應該以勞動教育為根基,貫穿“五育”內容,探索融合育人模式,讓學生在多元立體的勞動教育實踐中實現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
在生活中開展真實勞動,豐富勞動體驗。勞動教育的關鍵在于體驗而非說教,應該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南菁高中的學生每天都會參與灑掃勞動,對宿舍、教室、班級包干區進行日常清掃和保潔。學生在每日勞動中的表現及實際成效等信息都有專人負責收集,以此作為班級活動展示交流的素材。此外,學生還會互評勞動實踐的感悟和收獲,由班級負責組織個人評優、年級負責組織班級評優。日常真實勞動的實踐體驗加強了學生的行為規范,提升了學生的思想認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內務干凈、作息規律、飲食合理、秩序良好等生活習慣,幫助學生增長知識、修身養德、勞作健體。
在教學中加強學科滲透,拓展勞育空間。南菁高中將校園的小橋流水、亭臺樓榭與溫室花房、綠蔬菜園有機融合,為學生依托學科課程知識參與勞動實踐活動提供了廣闊平臺。學校充分挖掘多學科中蘊含的勞動教育素材,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融合,有效拓展了教育空間。例如,勞動與生物學科結合,包括觀察植物生長、學習病蟲害防治等;勞動與歷史學科結合,包括二十四節氣演變、生產工具變革研究等;勞動與地理學科結合,包括灌溉系統、土壤研究等。融入勞動實踐的學科教學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思辨、表達等多種能力,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
在活動中注重項目引領,助推綜合育人。信息化、智能化時代,隨著勞動內涵的豐富和拓展,勞動教育成為涵蓋知識、情感、價值觀等綜合性素養的教育活動。南菁高中借助現代科技,設計了一系列項目式學習活動,包括“如何在學會操控無人機的基礎上進行病蟲害防治”“如何在感知農業的基礎上優化水肥灌溉系統”“如何回收廚余堆肥以優化土壤肥力”等。豐富的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將體力勞動與智慧勞動、創意勞動、審美勞動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此外,學校還開展勞動審美、鑒美、創美活動,鼓勵學生在勞動中挖掘美的元素、品鑒美的作品、創作美的成果,包括軟陶制作、衍紙手工制作、校園建筑模型、扎稻草人比賽、彩繪管道井蓋、布置校園景點等,幫助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發展審美與創造能力。
(作者楊培明系江蘇省江陰市南菁高級中學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