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讓教育離人近些,再近些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的“百年堅守”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5-16  閱讀:次   |
42.9K

  開欄語: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意味著什么?回望百年歷史,能看到什么?時間是天然的過濾器,歲月是最好的分辨儀,什么樣的教育才符合規律——時間會給出答案。“尋訪百年老校”欄目將循著百年老校的足跡,追溯遠去的歷史,旨在以史為鑒,傳承文化,讓教育在繼承中更好地走向未來。

  ————————————————————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以贏得未來幸福,造福國家社會。”這是去年全國兩會上,唐江澎校長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一種回應,也是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簡稱“省錫中”)對教育“成全人”的一種堅守。從1907年匡園的第一聲鐘鈴響起,省錫中已經走過了115年的歷程,這對于一所學校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時間的刻度,數字背后積淀的是百年教育文化的厚度。

  真實不欺,擇善踐行

  齊聲誦讀校訓釋義,是省錫中傳承多年的開學第一課。“我校校訓,曰誠,曰敏。夫真實不欺之謂誠,擇善踐行之謂敏……今我校以誠敏為校訓,使立身有誠實之美德,作事有敏捷之習慣。我校同學,受此良善之教化,應如何拳拳服膺,互相勸勉……”

  “誠敏”二字為校訓,亦是省錫中前身——匡村中學創辦人、被后來的師生尊稱為“永遠的校主”的匡仲謀先生的立身之本和辦學之基。

  匡仲謀先生最初從學徒起步,以“誠敏”立業,漸至擁有棉業、報業、銀行業、地產業,終成影響一方的實業家。他秉承“啟智為強國,辦學為民族”的教育理想,于1907年回鄉斥資興學,漸次創辦匡村小學和匡村中學,先后捐贈匡家岸田地168畝,投入白銀30萬兩。此外,他還資助私立上海商科大學、中華職業學校、立達學院、正風文學院、致用大學,并在蘇州東吳大學設立獎學金,先后資助秦含章、殷文友等多位寒門學子出國深造。

  即便在上海蓬萊國貨市場被日軍焚毀、銀行被迫關閉,其商業經營屢遭打擊而舉步維艱時,他對教育的投入依然如故。他不僅要辦小學、中學,還要辦匡村大學,盡管因種種原因最終未能如愿,但這種宏大的辦學理想和執著的辦學努力令人感佩。

  匡仲謀辦學有明確的目標:“在小學、初中兩階段,辦學崇尚嚴格主義,希望來匡園讀書者能夠打下良好的基礎;到升入高中時,則以自由研究、發展個性、培育實用人才為主旨……學生用費務必設法使其節省到最低限度,讓貧苦子弟也有享受教育的機會,讓有志青年專心培養能力,研究學術,以為日后建設中國產業、發展民族文化之預備。”在救亡圖存的年代,從匡園走出了錫流骨干、革命中堅、工程院士、酒界泰斗……匡園的青年人秉承“誠敏”校訓,響應時代呼喚,矢志為民族獨立、國之富強而奮斗。

  匡仲謀先生辦學數十年如一日,“朝作夜思,拳拳于懷而不能已”。1926年,在上海廣慈醫院的病榻上,校主曾寫下一段垂箴:“古人言有志者事竟成,拿破侖字典無難字,皆言作事之貴有詣力也。歷觀中西偉人,于其預達之目的,窮日之力而不能至者,則累月以赴之,經年以赴之,甚有畢生之不足,后人繼起而赴之,務達其目的而后已。往哲之事,吾儕所當取法。余年四十有九矣,經營匡校十有九年,閱盡艱辛,精力俱瘁,而余之目的猶未達也。”這段心聲是一位教育理想者為美好愿景窮日、累月、經年、畢生以赴之的精神和對后世承接者的殷殷期待。

  健全人格,發展個性

  1927年,學校迎來了一位留美教育學博士——殷芝齡先生,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深造,學成歸國后受匡仲謀之邀,擔任匡村中學第七任校長。殷芝齡把現代教育理念帶到了學校,訂立了“健全人格,發展個性”的教育目標,提出了“十大訓育標準”,即鍛煉健康強壯之體魄、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涵養至公廉潔之節操、激發舍身為國之精神、鼓勵服從團體之主張、訓練謙恭溫和之禮貌、養成靈敏精密之頭腦、練習增加生產之技能、培養節儉耐苦之習慣、增進活潑愉快之態度。“十大訓育標準”從身心與道德、操守與價值、精神與氣質、思維方式與實踐能力、生活習慣與人生態度等方面細化了學校的人才規格和培養目標,使“健全人格,發展個性”的主旨呈現出更為明晰的展開式,也使匡中教育對“人”的刻畫更為立體而豐滿。

  如今,“十大訓育標準”被鐫刻于學校博物館的墻壁上,見證了省錫中百年的教育堅守。走進博物館,一張80多年前的老照片上,一位布衣少年佇立其中,臉上的表情靦腆而自信,照片上方有一行小字——“一學年以上不缺課者”。除此之外,還有“操行特別善良者”“服務特別勤勉者”“寄宿生特別整潔者”“運動成績特優者”“學業特別勤勉者”……這些照片是學校專門從城里請來攝影師所拍,在“一照難求”的年代里,我們能想象這些孩子是怎樣的幸福而又備受激勵!這種令人倍感溫馨的評價方式,充滿了教育的溫度,是一所學校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尊重,它指向的是人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在今天的省錫中,學校為學生鋪設紅地毯、搭建領獎臺,讓每一位獲獎的孩子接受莊嚴而隆重的表彰。校長為每天堅持跑步的學生頒獎,為參加志愿者服務的學生頒獎,為學業進步的學生頒獎,為經常給父母打電話的學生頒孝心獎……這種“為了成長”的評價體系,讓更多學生體驗到奮斗之后成長的喜悅,也讓更多學生身上的亮點在肯定與鼓勵中閃爍光彩。

  做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

  1952年暑假,國家對全國大中學校布局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對舊的私立學校進行改造,轉為政府管理,同年12月,匡村中學也由私立轉為公辦,學校更名為無錫縣中學。1955年,校內單獨建立了中共無錫縣中學支部,毛西泠先生成為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為國家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成為這一時期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出臺了許多富有成效和建設性的規章制度,“團結、謙遜、勤奮、樸實”的校風初步形成,極大提高了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1960年2月,學校被定為江蘇省重點中學,1963年3月,學校被列入全省15所示范高中行列,并當選為全國學聯代表單位。

  1966年,全國開始進入動蕩不安的“文革”時期,無錫縣中也遭受史無前例的重創,學校先是被更名為楊市中學,隨后被一分為六,直至1978年才恢復“無錫縣中學”的校名。親歷了這段歷史的學校老書記李保成感慨地說:“無錫縣中的發展軌跡是呈馬鞍型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然后因為‘文革’沒落到低谷。1977年恢復高考后百廢待興,這時候縣中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自甘落后,從此一蹶不振;另一種則是臥薪嘗膽,知恥后勇,重振縣中當年雄風。”很顯然,無錫縣中選擇了迎難而上。在祁士清校長、朱士雄校長、厲墨龍校長等領導班子的帶領下,縣中人持續接力,“十年磨一劍”,開啟了艱難的復蘇之路。

  1985年,朱士雄擔任校長,全校上下齊心協力,力爭在最短的時間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1993年,學校牢牢抓住歷史機遇,恢復了江蘇省重點中學的身份。1996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并于1997年成為江蘇省首批國家級示范高中。

  面對新世紀的教育需求,學校提出了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的育人目標。朱士雄校長說:“做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學校育人目標的一種形象化、概括化表述。其內涵為:一是應該做堂堂正正的有中國心的人;二是應該做既繼承民族傳統美德又具有現代文明素質、行為習慣的人;三是應該做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能為日后自立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合格基礎的人;四是不再是‘文弱書生’‘病夫’形象,而應做以堅韌的意志、強健的體魄站立的人。”

  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

  1993年,唐江澎來到這所江南名校,成為學校的一名語文教師,而一項教學之外的任務開啟了他對教育本質的追尋。在整理校史的過程中,他一次又一次觸摸著學校的精神,一遍又一遍思考著教育的真諦。2006年,唐江澎成為學校歷史上第二十七任校長,他帶著省錫中人傳承學校百年教育文化,向著理想的高地邁進。2019年,省錫中成為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G20立項學校,2020年又入選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校,實現了第三次跨越發展。

  在省錫中博物館,我們能看到匡村時代的理化生實驗課、學生自治委員會、多元全面的評價體系、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在今天的省錫中校園,我們更能看到茁壯成長的樣子,覆蓋全科的課程基地、指向“人的成全”的課程體系、學生全權運營的匡園社街、專為學生鋪設的“紅地毯”……百年前的理想藍圖正在變成立德樹人的生動現實。

  唐江澎校長說:“因為有了百年的時間,我們就有了時間的跨度、歷史的長度,也就有了視野的寬度。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我們要培養的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他們具有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省錫中把這樣一代新人的形象進行了具體化描述,也就是‘四個者’。我們的育人模式轉型是基于現實,朝著理想,這種艱難的變化還在途中,永遠是進行時,不會有完成時。”

  1937年學校30周年慶典時,匡仲謀曾有過一段這樣的感慨:“思念者,事業之發動機。是故,一事之廢興,視乎一念之張弛。念茲在茲,則事業亦日就月將也。”從“立身有誠實之美德,作事有敏捷之習慣”到“十大訓育標準”,從“做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到“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省錫中的育人目標一直在變,也一直沒變。“念茲在茲”,變的只是時代的需求,不變的是教育的真諦。正如唐江澎校長所言:“‘百年堅守’,就是要以百年的眼量,不斷追問教育的本質與終極價值,并將‘成全人’確立為堅定不移的教育追求、教育信條,確立為堅守的方向;同時,面對現實,不斷省察自我的價值取向與辦學行為,盡力擺脫功利的牽拉。拿出我們的智慧與定力,讓教育離人近些,再近些!離功利遠些,再遠些!”

  (作者張雪亞系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