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實踐助推學校發展
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教育高質量發展最終應該落腳到每個學生的發展上。我們學校從校園文化、課程建設、評價體系、課堂創新、空間打造等方面入手,試圖為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搭臺賦能。
多姿文化,為每個孩子的品格發展夯基鑄魂。你們學校有吉祥物嗎?是誰設計的?值得自豪的是,我們學校吉祥物“鋼娃”的原型出自學生張煒旎之手。學生雖小,但潛力無窮。在她設計的版本基礎上,學校又請專業人員進行了修改。現在,這個吉祥物就立在學校校訓石旁邊,學生每天入校時都能看到。
為學生搭建平臺、激勵學生的案例在我校還有很多,這主要源于學校文化的影響。
根據地處城鄉接合部、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實際,我校提出了“辦周邊社區居民有口皆碑的家門口的好學校”的辦學目標,形成了以“制度說了算”“教師第一”“學生第一”等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
教師是踐行和豐富學校文化的主體,沒有教師第一,學生第一就無法保證。經過全體教師的智慧眾籌,學校形成了“以為人父母之心行為人師表之實”的師德觀,并細化為合格教師應具備的品質要求。
基于此,學校提出了“適性教育”理念,確立了“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訓等,始終堅持把學生放在正中央,看見孩子,發展孩子。學校文化日益豐盈,多姿多彩的文化系統逐漸形成。
多維空間,為每個孩子真實的學習發生賦能。不同的空間會塑造不同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基于此,學校創新實施“教室的力量”項目,堅持“一班一品”,不斷推進班級文化和教室空間的創設。現在,每個班級都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班級文化,每間教室劃分為讀書區、上課區、活動區及教師辦公區,墻壁上五顏六色的海報,內容既包括班級公約、學生作品等,也有學習需要的各種概念和工具,教室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
學校還堅持空間必須為課程服務的理念,建設了各種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3D打印室、創客教室、創意搭建教室、無人機訓練室、機器人教室等專業課程空間,充分利用室內外空間,規劃了學習、休息、運動場所。在這些空間的支持下,學生有了更多的活動,也促進了真實學習的發生。
多彩課程,為每個孩子插上騰飛的翅膀。學校高質量發展必須構建更加開放個性多彩的課程體系,為學生學習提供跑道,支撐他們持續學習、個性學習。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和開發者。學校積極培養教師的課程意識,鼓勵教師參與課程開發,豐富學校課程體系。
2015年開始,學校就啟動了基于主題的理解力課程的研發。這是一套跨學科的融合課程,主要目的是打通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讓學生體驗到知識與真實世界的關系。經過幾年的探索,學校已經形成了基于主題的具有“觀念聚合、逆向設計、真實情境、深度探究”四大特征的理解力課程框架,1-5年級圍繞“我與自然”“我與他人社會”“我與自己”三個主題,設計了30多個主題實踐活動,將真實的世界呈現在孩子面前。
此外,學校還開發了研學旅行等非正式學習課程、社團課程等,讓那些在以“分數”為主的評價體系中缺乏優勢的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重塑自尊和自信。
多樣課堂,為每個孩子的個性化成長助力。課堂是撬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支點。近年來,學校倡導不同的課程匹配不同的課堂,多樣的課堂形態,讓教師的教更加精準,推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如在初中部組織開展“自分教學”實踐與探索,形成了語文“超本閱讀”、數理化“兩種語言轉換”、英語“情景記憶”等學科特色自分課堂;在小學部融科課程教學中,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合作、探究,課堂時間也由固定的40分鐘變成了根據內容確定上課時間;同時,學校還積極參與中國教科院“信息技術賦能學科教學”項目的研究和實施……
為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學校還加強了對作業的管理和研究,自主組織研發了“作業管家”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串聯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年級組長、課后服務教師、家長等多方力量,從“備、審、控、評”四個方面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精準管理。信息化的方式,讓教師對學情的把握更加精準,促進了有效學習的發生。
多元評價,為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導航。學校若想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要關注個體差異,要“眼中有人”,要用發展的眼光引導學生正向發展、個性發展。
基于課程體系,聚焦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有針對性地建立了學業評價系統。根據不同的課程,評價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包括測試評價、游園評價、展演評價等。
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學校堅持多把尺子衡量,形成了以“校園NO.1”活動為主體,以各種比賽為補充的特長評價,尊重學生差異,挖掘學生潛能,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目前,學校已開展兩季“校園NO.1”挑戰賽,涉及40多個挑戰項目,師生人人參與,創造了多個山東乃至全國賽區紀錄。
在行為評價方面,學校融合小紅花、星卡、校園幣等評價辦法,自主研發了基于信息化的“鋼娃爭章”系統,其中涉及5大類20種獎章,涵蓋德智體美勞各方面。評價過程中,發揮全體教師的主體作用,不設計固定的評價標準和過細的規定,側重評價學生的努力傾向,家長可以在手機端實時查看評價情況,增加了評價的互動性。評價結果不做剛性應用,形成了良好的“爭章”評價文化。
在我們看來,學校的多元評價應該是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自我認知、調控的過程,其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甄別、選拔,而是為了診斷、激勵,實現從“對人的評價”向“為了人的評價”轉變。
(作者馮元民系山東省濰坊高新區鋼城現代學校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