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濟水一中:“5+N”破解作業管理難題
“書面作業減少了,勞動實踐作業讓我們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不僅學到了勞動知識,體驗了田園生活,還被評為‘勞動小能手’,我特別開心。”近日,談起學校的作業管理,河南省濟源示范區濟水一中教育集團玉泉校區2021級12班學生趙優卓高興地說。
“‘雙減’要抓住作業管理這個牛鼻子,擰緊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這兩個‘開關’的同時,要優化作業設計、作業評價,提高作業質量效率,讓作業管理看得見,讓學生在作業之外有更多時間閱讀書籍、鍛煉身體、社會實踐、自主發展。如此,孩子收獲的不只是知識,更有思想和精神的成長。”談到“雙減”實施以來學校加強作業管理取得的成效,濟水一中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慎玉杰深有感觸地說。
“雙減”實施以來,作業管理成為解決“五項管理”的關鍵環節。為破解作業多、管理難的問題,濟水一中經過不斷探索完善,逐步形成了“5+N”作業管理制度:“5”即一塊作業小黑板、一個作業公示欄、一項作業公示制度、一套綜合素質評價、一組作業問卷調查;“N”即圍繞教育教學質量和作業管理開展多次學生家長評教。
一塊作業小黑板,讓作業布置看得見。學校在每個班級教室的后墻統一配置了一塊小黑板,專門用來布置每天課后的家庭作業。一班一標配,一日一更新。學生每天對照小黑板記下作業,且只做小黑板上的作業,其他作業學生有權拒絕做,從而避免教師隨意布置作業和私下微信布置作業的問題。
一個作業公示欄,讓作業內容看得見。學校統一設計作業公示欄,公示內容包括作業科目、題型、完成時長。每天安排的作業科目不超過三科,實行語文、數學、英語“三選二”,單科作業時間通常不超過40分鐘;物理、化學根據需要可以適量布置作業,通常實行“二選一”,單科作業時間不超過30分鐘;其他學科一律不布置作業。根據中等學生的標準,估算作業總時長最多不超過1.5小時。公示內容一律由學生填寫,接受師生監督。
一項作業公示制度,讓作業管理公開化、規范化、常態化。學校從制度層面規定了每天作業科目、完成時間,以及檢查、評價方式等要求,形成了“學科備課組分層設計作業、集中研討作業,班級教學組統一發布作業,學生負責填寫作業,教導處檢查作業,年級定期展評作業,督導簡報每周匯總反饋”的作業管理鏈條,做到“誰布置、誰負責,誰檢查、誰負責”。
一套綜合素質評價,實現評價跟進、作業育人。學校建立了完善的評價體系,將作業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教師績效考核,實行等級評價。提倡學生在校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完成作業,要求“不帶作業回家”。學校規定了“底線”:少數有困難的學生最遲寫到晚上10點,教師不得以作業未完成處罰學生。
“此舉有效解決了學生因為完不成作業而睡覺晚的問題,以作業管理撬動了睡眠管理。個別不能完成作業的學生,學校利用課后服務安排教師志愿者進行幫扶輔導。”學校教導主任孔祥軍說。
一組學生問卷調查,暢通了作業反饋渠道,讓學生從接受者變為參與者和監督者。學校每學期設計一組作業調查問卷,以無記名的方式在全校學生中開展問卷調查,讓學生監督違規布置作業的情況,并對作業質量進行評價,倒逼教師在作業設計、作業形式、作業內容、作業質量、作業效率上下功夫,推動了作業教研和學科建設,提升了作業質量。為此,單一的書面作業少了,勞動作業、閱讀作業等實踐性、研究性作業受到學生歡迎。“自選作業”“無作業日”也得到鼓勵和提倡,打破了傳統作業模式,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與此同時,學校每學期還開展“N”次學生家長聽評教活動,讓家長作為教育主體參與作業管理監督。學校每學期舉辦“教育開放周”和“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讓家長進班聽課,了解作業公示情況,填寫評價意見表,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反饋。針對疫情防控管理,學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制訂評價方案,學生家長以班級或教學組為單位小范圍輪流參與,并通過云課堂、云觀課,在線評價反饋問題意見或建議。學校利用大數據對家長反饋情況進行匯總,調研教師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評價作業等情況,及時調整,接受家長監督,贏得了家長的支持和信賴。
“5+N”作業管理引發了學校一系列配套改革,打出了減負增效“組合拳”,孩子們成長的舞臺更大了。“雙減”以來,學校每周5天均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至少2小時,完善了“5+2”課后服務體系,破解了家長“四點半”難題。在作業改革撬動下,學校構建了以教師為主、社會力量為輔的“教師+家委會”“教師+志愿服務”等服務模式,實現了班級與學生“兩個100%”全覆蓋,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從中受益。
“如今學生不用再上各類校外培訓班,有效解決了家長接送難、學生中午就餐難、作業輔導難和校外培訓消費大的‘三難一大’問題。”慎玉杰說。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