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校如何抓住結對共建機會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指出:積極回應群眾關切,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積極推動這一重要工作落實落地,不少地方選取城區辦學水平高、師資力量強、社會影響大的學校與偏遠鄉村中小學結對共建,通過教師交流、管理人員跟崗、學;ピL等共建形式,幫助農村薄弱學校在學校管理、課程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校本研修、校園文化等方面建構和突破,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動鄉村教育振興、教育振興鄉村。
城鄉學校結對共建,不僅是兩所學校辦學思想、辦學文化、辦學智慧和辦學方式等方面的碰撞與融合,也是兩所學校教師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學藝術、教學研究等方面的交流與整合,更是城鄉不同教育生態的互學互鑒、共建共享。那么,作為相對薄弱的鄉村學校,如何在城鄉教育共建中搶抓發展契機,實現鄉村教育的華麗轉身?
建愿景,讓鄉村學校向陽而生。在城鄉教育結對共建中,鄉村學校在結對城區學校的協助和指導下,制定學校前瞻性發展規劃和開創性發展目標。建立在全校共識基礎上的發展愿景,不僅能激活團隊意識,激發個人潛能,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更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讓所有教師聚焦在目標狀態上,真正形成學校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因此,城鄉教育結對共建中,鄉村學校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在建愿景上發力:一是要繼往開來,在勾勒學校新愿景時,結對雙方要本著尊重歷史、著眼未來的態度,在繼承和吸收學校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審時度勢,與時俱進;二是愿景要明晰,循序漸進,必須讓每位教師清楚、清晰、明白當下的任務和后期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賡續奮斗;三是愿景要獨到,在堅持獨特創新的建構原則下,一定要深度融入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特色、辦學品位,增強學校愿景的獨到感和厚重感。
建機制,讓鄉村學校行穩致遠。建立相對穩定、可行、長遠的城鄉教育結對共建機制,使城鄉結對共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這樣既有利于結對共建學校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又有利于保持結對教師之間相對固定持久的互學互助關系,有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而這需要在以下幾方面用力:一是建立高效運轉的管理機制,城鄉教育結對共建工作涉及面廣,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只有建立相對穩定、高效的管理聯動機制,才能確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建立貼地而行的校本研修機制,立足鄉村教師成長需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為鄉村學校培養一批適合實際需要的“專家”“教學骨干”;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監督機制,城鄉教育結對共建,事關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也牽涉到學校發展和教師的切身利益,必須結合教育事業發展需要和教師個人需求,因地制宜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監督機制,確保城鄉共建開花結果。此外,教育主管部門還應建立配套完善的服務保障機制,確保城鄉教育結對共建工作推得快、行得穩、走得遠。
建平臺,讓鄉村學校厚積薄發。對于鄉村學校來說,建平臺就是在外力的幫助下,結合自身實際創設一套相對固定、有利于學校長期發展的硬環境和軟條件,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鄉村學校要充分利用城鄉結對共建中的傾斜政策,改善辦學環境和辦學條件,還要巧借城區學校優質資源,彌補自身在管理理念、管理經驗和管理方式上的不足,實現辦學軟實力的新突破。同時,鄉村學校要重點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在結對共建學校的幫助下,引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從校本研修入手,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逐步拓展鄉村教師視野,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作者龔俊波系湖北省秭歸縣歸州鎮初級中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