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從“齊文化”中長出融合課程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5-22  閱讀:次   |
42.9K

  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實驗小學打造“齊文化”課程體系,引領學生以項目學習的方式探究地方文化,汲取、傳承優秀地方文化精髓,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設計綜合課程體系,讓項目學習穩步推進

  春秋戰國的歷史距離學生生活久遠,因此學生對齊文化的內容了解不多。學校組織教師開展頭腦風暴,打開項目學習的實踐思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跨學科整合,進一步確立、細化學習內容,最終形成目標清晰、任務明確、層級生長的課程體系。

  一年級基于“初步認識齊文化”這一目標,確立了“尋根齊文化”學習主題。每個班級將學生分成“齊人”“齊事”“齊景”“齊物”等研究小組,充分調動家校資源和社會資源,讓學生參與探究實踐。學生來到齊文化博物館、古車博物館、管仲紀念館等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將研究成果通過“齊國名人自畫像”“齊國故事我來講”“我是齊國小導游”“齊國古物我來賞”等多種方式進行分享。

  二年級在一年級的研究基礎上將目標進一步細化,聚焦“蹴鞠與足球”“齊國禮儀”兩個主題展開探究學習。學生走進臨淄足球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將探究成果通過編演“蹴鞠操”“足球韻律操”“齊國禮儀表演”等形式進行呈現。

  三年級基于“從齊國成語中了解齊文化”這一目標展開項目探究,學生搜集到的齊國成語有100多個,他們在探究中發現,像“濫竽充數”“大公無私”“風馬牛不相及”等耳熟能詳的成語或俗語,都與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有關。在成果展示環節,學生通過戲劇、相聲、雙簧、快板等方式,生動活潑地表現出齊國成語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四年級立足“從齊國古物中看齊國科技發展”這一主題進行研究。學生參觀了犧尊、瓦當、齊國刀幣等齊國古物,通過這些古物了解到當時齊國冶鐵、制陶、紡織、制車、煮鹽等科技發展水平,然后通過尋訪、撰寫研究報告、手工制作等方式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學生在感嘆齊國科技發展水平的同時,也深刻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

  五年級將研究目標確立為“探究齊國盛衰史”,學生圍繞齊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以及齊國盛衰的原因、典型事件、代表性人物等內容展開探究,通過編演“齊風齊相”戲劇展示探究成果。從劇本的編排、音樂的選擇,到服裝、道具的制作,再到角色的定位和演繹,都是由學生分工合作完成的。《管鮑之交》《二桃殺三士》《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循著這條主線,學生展現了齊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著名事件,也領略到古圣先賢的思想和智慧。

  鏈接學科核心知識,讓課堂教學高效開展

  語文學科中關于齊文化的內容有很多,比如《田忌賽馬》《晏子使楚》《濫竽充數》等課文。因此,學校在設計跨學科項目時,首先基于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科核心概念,然后再進行系統的跨學科整合,確保項目學習的實效性。

  比如《田忌賽馬》一課,核心目標是“通過畫對陣圖練習推斷孫臏的思維過程,將孫臏的思維與田忌的思維進行對比,領會孫臏的謀略與智慧”,教師設計項目時就以“感受齊人智慧”作為大概念進行跨學科整合。學生閱讀、搜集關于齊人智慧的故事,將自己的探究成果以思維導圖、連環畫、劇本等形式呈現出來。

  數學課上,教師通過“田忌賽馬”的故事,讓學生學習相關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總結齊王與田忌三局賽馬比賽中雙方的對陣情況,分析田忌獲勝的概率。在落實數學學科核心知識的同時,啟發學生以融合式思維看待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以齊文化項目學習為主題,教師整合教材中的課程資源,基于國家課程標準把握學科核心概念,構建跨學科知識網絡形成項目學習的大概念。教師還會通過社會實踐、探究體驗等多元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升和發展。

  融合多元藝體課程,讓學生素養全面提升

  地域文化是藝術和體育生長的沃土,而藝術和體育活動則是人們文化需求和精神面貌的直接表達。讓學生了解并探究與藝術體育相關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有利于他們進一步理解藝術體育知識,體會藝術體育活動中的文化意蘊。

  為了讓齊文化更好融入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學校開展了“設計一座齊文化公園”項目學習。學習任務可以分解為“齊人”“齊事”“齊景”“齊物”“齊跡”等子任務,讓學習變得更富情趣。

  在研究“齊人”時,美術教師帶領學生用面雕塑造人物:每個人物有什么特點、當時的服飾是怎樣的、要塑造什么情境中的人物……學生在深入探究這些問題后進行個性化創作,齊桓公、晏嬰、管仲等一個個齊國人物活靈活現地從歷史中“穿越”而來。在研究“齊物”時,美術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繪畫、剪紙、手工制作等方式呈現瓦當、犧尊等齊國古物,體育教師則帶領學生用自己動手制作的蹴鞠編排了“齊娃蹴鞠操”。在研究“齊事”時,音樂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戲劇排演,教師指導學生表演的技巧,解答如何把人物特點演好、如何選擇配樂,如何布置舞臺等問題。

  教師還會鼓勵學生在原有的齊國歷史故事基礎上進行大膽創作,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更加深刻。比如,學生編演戲劇《〈濫竽充數〉新編》時,身穿古裝的小演員一言一語、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都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南郭先生不會裝會、不懂裝懂的情形。整個過程學生主動參與、教師有效引導,學生的探究能力、創作能力、思辨能力、表演能力等都得以提升。

  搭建實踐活動平臺,讓“五育融合”扎實落地

  為了更好地營造齊文化育人氛圍,學校充分發揮校園環境與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打通教室內外的學習空間,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

  除了去齊文化紀念館、博物館等地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學生還注意到地方命名中的齊文化印記。比如,晏嬰路、管仲路、聞韶路、雪宮路等道路命名,太公湖、馬踏湖、齊長城等景點命名,齊都鎮、齊陵鎮、冢子坡、浮山驛、昌城村、鐵冶村等村莊命名。通過小導游、小劇場等活動,學生從文字中走出來,觸摸齊文化跳動的脈搏,成為一個個齊文化小專家、齊文化傳播者。多渠道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深刻了解家鄉的地域文化,了解社會的發展變遷。學校以齊文化課程為平臺,在實現多學科知識融合的同時,還幫助學生獲得了心靈成長。

  歷經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文化融合,齊文化中的許多因素已經融入每一個學生的血脈。通過齊文化系列課程,學生深入學習了與齊文化相關的語文、歷史、地理等知識,提升了美術、音樂、體育等綜合素養,更是深刻體會到家鄉文化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

  (作者宋 剛 鄭瑞梅系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實驗小學)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