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文化品質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養育一方人的,不僅有地理意義上的“水土”,還有文化意義上的“水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風俗,千百年的沉淀流傳至今,就匯聚成了這片土地的文化。如何發揮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從文化中學習知識、獲得成長,進而了解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應該成為地方文化類課程建設的重點。
許多學校都認識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開設了一系列相關課程,課程的載體一般以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為主。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追尋先民的腳步,丈量腳下的土地,尋找這片土地上流傳的一個個動人故事。那么,這樣的課程是否可以再拓展、再豐盈一些?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實驗小學就進行了這樣的嘗試,打造了以“齊文化”為核心的融合性課程。
說到齊文化,我們自然會想到《史記·齊太公世家》“封師尚父于齊營丘”,想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想到管仲、晏嬰、鄒忌、田橫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想到瓦當、刀幣等穿越歷史長河的古物。這些都是天然的教育資源,學校要做的就是將它們整合起來,按照學生興趣需求和素養發展,梳理成扎實而厚重的課程體系。
學校充分意識到“融合”的價值。他們將齊文化的內容進行拆分,包括“齊人”“齊事”“齊景”“齊物”等,每一部分都形成一個學習主題,對應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展示的形式開展學習。主題學習往往是單學科知識難以解決的,這就自然形成了跨學科的知識架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調動多學科知識,綜合學習某一個主題。
除了學科知識的融合,學校也在主動嘗試“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知識學習屬于智育,繪畫創作屬于美育,“蹴鞠”運動屬于體育,制作道具屬于勞育,依托課程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屬于德育。這些教育元素并非空無依傍,而是都能在齊文化中找到根源;學校的實施方式也并非割裂的,而是以活動為主題,將這些教育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這些活動,可能是外出參觀,可能是排演劇本,可能是預先設定的情境,也可能是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有了活動主題作為引領,圍繞學生興趣和學生素養建構的課程系統自然可以有條不紊地實施下去。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效果反饋,以及課程資源的深入挖掘,也會成為齊文化課程不斷更新的不竭動力。
那么,課程更新的方向是什么呢?現有的課程已經具備了成規模、成體系等特點,我想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更加專業、更加深入。齊文化博大精深,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尋找幾個課題進行專業而深入的研究,打造某個領域的精品課程。打造精品課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這本身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當然,無論專業、深入,還是打造精品課程,其出發點仍然應該是學生的興趣和素養,如果脫離了教育規律,那么課程也就失去了原初的意義。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