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學科根本,把握素養立意
與2011版課程標準相比,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實施等方面都有不少調整、補充,更加凸顯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深入把握語文學科特點,能更精準領悟語文學科育人的特有價值和特定路徑,從而科學、有效地讓新課標落地。
課程目標彰顯語文的學科價值
“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核心素養中的另一種表現形態。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具體指向“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其中,“文化自信”是主導,是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發散源。學生通過學習古今中外優秀文化,建立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同時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而“語言運用”是基礎,是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根據地,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發展思維能力,體驗審美創造,都是通過學習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而實現的。因此,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決定著語文課程核心素養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我們應該在核心素養目標框架下,緊緊抓住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巧妙融合語言學習和人文養成,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奠基價值。
課程內容凸顯語文的學科本質
縱覽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可以發現,“學習內容”提供了“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的代表作品,時代性與典范性兼具,覆蓋了實用類、文學類、論述類等基本語篇類型。這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對“學什么”的具體要求。而“教學提示”涵蓋積累、梳理、閱讀、交流、表達、探究等常用語文學習方式,這正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對于“怎么學”的具體指導。深入到每一類學習任務群,還發現“學習內容”與“教學提示”匹配度極高。
以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為例,“學習內容”主要涉及各學段適合閱讀的文學類作品。與此相匹配的“教學提示”是“在主題情境中,開展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之美、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例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走近魯迅”,教師整合魯迅寫的和寫魯迅的文學作品,設計實施“我來制作魯迅宣傳冊”項目學習,這實質上就是“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
“學習內容”與“教學提示”的高匹配度,體現了人文要求與工具特性的和諧統一,能指導教師把握好“教什么”與“怎么教”的關系,發揮出培養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的特定功能。
學業質量反映語文的學科實踐
新課標增加了第五塊內容“學業質量”。學業質量描述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按照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文字運用情境,描述每個學段學生語文學業成就的關鍵表現,體現學段結束時學生核心素養應達到的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新課標首次明確提出考試命題要以語用情境為載體,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下使用語言文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學生的語文學業水平。命題情境可以依據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設置,也可以從個人、學校、社會等角度去設置。作為題目的主體部分,即情境中的問題或任務,按照語文實踐活動的不同類別,可側重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設置綜合型題目。
比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習作“介紹一種事物”,要求學生通過細致觀察和搜集相關資料,從幾方面寫清楚事物的特點,并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嘗試分段介紹。階段性測試命題設計了做“雜志編輯”的任務:“選擇自己最熟悉或最喜愛的一種花,以一頁雜志的形式介紹它,讓大家了解它、喜愛它。”除了任務,題目還提供了玫瑰花、荷花、郁金香等花卉資料和三類雜志頁面模板,充實的材料架起了真實具體的任務情境。這一命題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跨學科學習情境中,挑戰信息統整、謀篇布局、創意表達等綜合能力。
可見,素養立意下的語文學業質量評價,是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經歷學以致用的過程,所表現出來的是綜合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審美經驗或文化積淀的語文學科實踐,能真實表現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
綜上所述,只有抓住學科根本,才能更加準確而全面地把握語文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堅守學科特點,才能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和素養奠基作用。
(作者汪燕宏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研究院教研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