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向“最高目的”闊步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5-22  閱讀:次   |
42.9K

  了解陶行知,尤其是在今天的教育生態和格局下有種別樣的風情和滋味。《中國教育改造》猶如一把開啟時空隧道的鑰匙,以一種追根溯源的眼光,讓我們在百年格局里看一看教育本然的樣子。

  作為教育學理論,“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最初出自杜威。陶行知習得后,將“改造”的對象換作“中國教育”,實際上已將教育、政治與歷史相互打通。他著名的“生活教育”理念,初讀僅僅以為是教之本源、業之基石;再讀發現內涵遠不止學校教育,而是說到做人做事的行立坐臥、修齊治平;繼續鉆透了看,方感受其砥礪精神、正心誠意之處,乃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人生境界。走進陶行知的過程,可謂是一場“逐級而上,漸次生成”的發現之旅。

  整本書中,雖有雜文、演講、書評、宣言、詩歌等多種形式,卻始終圍繞著一個“人”字展開。對“人”作為教育主體的重新體認,特別是在社會進步和躬行實踐方面的獨特價值,陶行知多次談及乃至踐行、改造,不得不說,這在當時蒙昧未開、封建熾盛且積貧積弱的環境中,有種讓人仰望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新課標,我們發現其中不少變化。比如強調學生個性化、差異化與多元化發展,實事求是,結合國情,“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在我參與的新教材編輯、審定工作中,也遵循了課標提倡文本應“更有人性的溫度”宗旨。其實,這些精神在《中國教育改造》中都能找到源頭。

  毋庸諱言,陶行知是引領現代教育思潮的先鋒。縱觀一生,他從事過高等教育、幼兒教育、平民教育、小學教育、鄉村師范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現在的所有教育領域,他幾乎都有涉及,且其中很多以他為發起人。比如職業教育,他與黃炎培先生共同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闡發最為透徹:“有生利之師資、設備、課程,則教之事備;學生有最適之生利才能興味,則學之事備。”所謂“生利”,即“增進生產的能力”,其實是從社會學意義上再定義了“人”之存在價值。

  當然,陶行知的最大貢獻是打通“教育”與“生活”的堅硬壁壘。他首次提出“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每個活動都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導,有考核。智識與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課內與課外分不開,做人做事與讀書分不開,即教育與訓育分不開”。這種“統一論”是對“人”本身的尊重和回歸。

  何以知之?在“人”與“事”之間,陶行知總結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我們可以讀出其中的豪邁和自勵。在書中,他的詩句、演講等都喜歡擬人化的表達方式,以表達“人”是無論如何不可缺席的。

  當下,我們的課堂之所以難有華彩,關鍵在于失去了“生活”。雖然每個人都自以為明白“教育即生活”,但只有讀通了陶行知,才知道所謂的“生活”,不是一幅掛在墻上的畫,也不是一篇供人“虛擬”出某種情感的文章,而是實實在在的過程。“生活”是一個動詞,要教師親自下場參與、體會、覺知與見證。

  今天的困難,就在于大家習慣坐而論道,卻沒有起而行之的能力。地理教師能帶孩子在野外辨別巖層嗎,生物教師能把校園內的植被與課堂“嫁接”嗎……真實生活的缺失,使教育日漸寡淡、蒼白與淺浮。

  這一切,其實在《中國教育改造》中,陶行知就已經大聲疾呼了。他主張打通社會與學校的壁壘,推行平民教育,甚至建議學生讀點“無用的東西”。這位不甘坐而論道的教育先哲,具有一種“實驗”的精神,研究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在“發現—設疑—假說—驗證”的實證主義道路上扎扎實實地“做”教育——讓每一個接受知識的人都到鄉村、田間、街道等廣泛天地中接受錘煉。

  教育要想達成對“人”的回歸和成全,最重要的是要有獨立與自由。這其中的“自治”精神在書中尤為凸顯,從學校自治、教授自治,到學生自治等,這一點對呼喚“教育家辦學”的當下來說,對學校的學術委員會、教代會、學生會的作用提升來說,仍極具啟示意義。若是說追求人之個性、能力、知識等尚屬“術器”之論,那發蒙乃至堅守人之獨立、自由的精神和信仰則是“道法”之學,更需要我們教育者去諄諄善導。

  康德哲學以人為“最高目的”。所幸的是,我們在對《中國教育改造》的解讀中,受之洗禮,感之召喚,察之智慧;也帶著溫情的慰藉與希望,在陶行知的注視下,“吾將上下而求索”,矢志不渝。

  (作者邱 磊系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