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之路有風景相伴
12年教育寫作,我積累了1200余萬字。教育寫作之路就是我的成長之路,這是一條挑戰與風景相伴的路。
人是有惰性的,在適宜的環境中總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我在教育生涯的前13年就是這樣過來的。1995年參加工作時,我來到一所鄉村中學,當時學校規模小,教師專業成長的氛圍不濃,于是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繼而懈怠了。2008年學校撤并,規模擴大了5倍,我意外地被任命為新組建學校教務主任,壓力甚大。出身教師世家,父母教育我不要服輸,于是我開始了對專業成長的探索。我在網上挑選了一款電子日記本,想通過寫日記的方式減輕工作壓力,那半年寫了兩萬余字。
2008年11月,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天寫1000字的日記。這個要求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嚴苛的,寫什么內容、什么時間寫都不知道。但是,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再繼續空想,而是開始做、堅持做。
剛開始每天在電腦上打1000個字是困難的,更不要說寫得多好了。沒有東西可寫的時候,我就給學生寫信,給他們加油鼓勵。學生收到我的信十分欣喜,結果班級氛圍好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了,教學效果也提升了。這是教育寫作最初帶來的顯性效果。實在沒有東西可寫時我就閱讀,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慢慢生發出一些想法,然后再把這些想法寫下來。
在經歷極度痛苦后,我還是跨過了每天1000字這道坎,不過我沒給自己停一停的機會,繼續加碼到2000字、3000字。記得在2013年和2014年,我每年能寫160余萬字,專業發展似乎走上了“高速公路”。
在高速行駛的同時,我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從此我不僅播種,也開始收獲。因為教育寫作,自己細心觀察、深入思考、系統研究的能力提高了不少。記得在開始寫作的第二年,我一個人超常規上交了5篇論文參加區里的評選,有3篇獲得了一等獎。
后來,我結識了恩師,他極其認真嚴肅地告訴我:你要讀書,你要有足夠多的輸入,才有高品質的輸出,寫作才有意義。也正是那時,我讀到了楊絳先生的一句話: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接納兩位前輩的建議和觀點,我在2016年春決定暫停寫作,開始反省和大量閱讀。那一年,我開始誦讀經典,然后帶領學生、家長、教師誦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受到許多啟發,開始糾正自己的航向——專攻專項閱讀,對某個專題進行深入細致研讀,對某個感興趣的人物進入全方位閱讀。如今看來,閱讀讓我的教育寫作有了根基,讓我有了思想之源,讓我有了更高品質的輸出。
人生就是這樣,走走停停,這本身就是一種樂趣和風景。在教育寫作這條路上,我結識了許多寫作能手,他們的成長歷程與寫作經驗給我的教育寫作指明了方向,讓我堅定了走教育寫作這條路。同時,我還做了多場講座,幫助更多教師通過教育寫作賦能專業成長……行走在教育寫作的路上,我欣賞著路邊的風景,也結識了更多“精神尺碼”相同的朋友,在每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結伴同行,通過寫作完成了一次次成長。
(作者張自恒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太炎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