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要有準度深度與高度——以2021浙江高考作文題為例
優秀的材料作文題,一定是重視考查考生的人文素養,關注邏輯,凸顯思辨。一篇材料作文想要獲得比較滿意的分數,應該在審題準度、思維深度、思想高度等方面下功夫。
具體而言,我認為應走好這三步:
首先,梳理邏輯關系,提高審題準度。
關系是指若干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它是邏輯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我們一定要首先梳理好材料中句子(或關鍵詞)的邏輯關系,從而提高審題的準確度。
以2021浙江高考題為例,我們可以“三選一”展開自己的論述,也可以三者綜合起來,寫出它們的邏輯關系與意義。“得與失”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而“終點”“起點”“過程”三者的關系是不簡單的,既有聯系,更有區別,它們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通的。因為這個材料作文題,核心內容就一句話——“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這是個排比句,“有人……有人……有人……”,組成了并列關系,代表了三種“得失”觀:“得失與終點”“得失與起點”“得失與過程”,但仔細審視“終點”“起點”“過程”之間的表達順序,實際上是有認知上的遞進意義的,因此,這樣的句子排列頗有深意。因此,如果僅停留在“得與失”的外圍,審題就難免出現疏漏;我們只有梳理了“得與失”和“起點”“終點”“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在寫作時把握好立意的準確度,而不至于偏題。
其次,推進層層論述,增加思維深度。
思維的深度是指人的意識從感性到理性,從表面到本質的過程和程度。顯然,高考作文題要考查考生的思維深度,或者說,考場作文的立意要有深度。我們可以采取剝筍法,層層推進,厘清關鍵詞的關系,向思維的更深處沉潛。那么,我們如何做到層層推進,從而增加文章的思維深度呢?
還是以2021浙江題為例,我認為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基本立意與最佳立意。可以從“得”的角度、“失”的角度,也可從“得”與“失”對立的方面,或從“得與失”統一的角度。而把“得與失”作為一個整體來統一看待,即既是“起點”,也是“終點”,又是“過程”,這樣的立意才是科學的、全面的,具有思辨性的,也有助于我們進行層層論述。可以從“是什么”(“得與失”是“終點”、“起點”還是“過程”,闡明“終點”“起點”“過程”三者的內涵),到“為什么”(進一步思考“得與失”怎么是“終點”“起點”“過程”),說清楚這三者的內在聯系到底在哪里,這樣的論述相對比較全面、客觀、辯證,不會產生片面與偏頗的看法。從而增強思維的深刻性,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因此,寫作時盡量挖掘文字或句子之間的邏輯深意,與日常生活、人生經歷相聯系,并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層面;還可由個人推及團體,乃至更高層面,做到層層推進、步步遞升,這樣就能增加文章的思維深度。
最后,立足“大我”層面,提升思想高度。
思想的高度是指個人意識與集體、國家、人類社會的統一性,只有把個人的意識同集體、國家、人類社會的意識統一起來,才能達到意識高度上的提高。
人是有差異的,對“得與失”會有不同的答案,也顯示了不同的人生體認與精神境界。有的人可能想得比較淺顯,只看到了“小我”中自己的世界;有的人可能想得稍微遠一點,看到了他人人生的經驗與教訓;有的人也許站位更高,看得很遠,看得更有高度,把“大我”牢記在心間。教育部考試中心專家在評價浙江作文時說,“得與失:終點·起點·過程”提供看待“得與失”的多維視角,引導考生在多重、多種關系中確立觀點進行思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為精彩人生賦能。
顯然,題中的這個“人”,可以是普普通通的“你”“我”“他”;可以是過去的某個“人”,也可以是今天的那個“人”;可以是“小我”,更可以是“大我”。因此,我們對寫作材料的選擇,可寫個人在“成長道路上的得與失”,心靈如何漸漸長大,對人生的理解如何成熟起來;可寫袁隆平、樊錦詩等新時代的楷模如何看淡個人得失,將個人夢想與祖國的前途結合起來,寫出他們用實際行動為“起點”“終點”“過程”做精彩注解;也可以結合黨史教育,談談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國家的“得”,個人寧可有所“失”,為了民族的振興,愿做“終點”與“起點”,獻身艱辛的“過程”……文章如果上升到國家與民族層面,心懷“大我”,就有“高度”,就有宏闊的境界。
立德樹人,聯系人生,關注成長,一直都是高考作文的大方向,而考生個人的價值觀選擇應該要符合民族與國家的利益,從而體現公民的社會道德水準與責任感,這也是新時代青年學子的使命與擔當。
總之,只要考生能在審題準度、思維深度、思想高度上做到位,一般都能寫出令人滿意的考場作文。
(鮑周生 作者單位系浙江嘉興市嘉興高級中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