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學校熱”的憂與思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新建學校數量大幅增加。新建學校中,出現了一批以名人命名的學校,如錢學森學校、竺可楨學校等。此外,一些地方在對老舊學校尤其是薄弱學校改造中,也熱衷用當地文化名人來命名以重塑學校。
各地政府為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一直可謂絞盡腦汁。其中的秘訣之一,就是給學校取一個好聽的名字,以迎合家長追求優質教育的心理。起初,把學校冠以“外語”“實驗”;后來,與大學等機構合作,冠以“附屬”;再到以名人來命名,可謂一脈相承。
其實,以名人來命名學校早已有之,但要把名人學校辦得名實相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費教育者極大的心血。為此,我有如下建議——
一是加強研究。辦好名人學校就是要把名人文化的元素融入學校辦學過程中。文化的精髓是其思想精神。加強對名人文化的研究是辦好名人學校的前提。如果不對名人文化的內在價值進行深度發掘并運用,名人學校只能是徒有其表。
據了解,現在全國至少有5個城市在舉辦錢學森學校。要辦好錢學森學校,首先要對錢學森教育思想進行深入研究。錢學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教育家。錢學森的教育思想是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簡單來說就是“集大成,得智慧”,即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之大成、集人與機器思維之大成、集人與人思維之大成。錢老提出大成教育思想的目的在于培養創造性人才,破解“錢學森之問”。
此外,錢學森本人受教育的經歷也值得關注。20世紀20年代,錢學森在北師大附中上學,當時的校長是著名教育家林礪儒。林校長提出并積極踐行“全人格教育”思想。可以說,錢學森是“全人格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如果能把這些教育思想和實踐融入錢學森學校的辦學,是大有裨益的。
二是因人制宜。把名人文化融入學校文化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要不斷轉化。易言之,先把名人文化轉化為教育文化,然后把教育文化轉化為學校文化,再把學校文化轉化為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活動文化等。同時,由于名人文化的內涵各不相同,把它融入學校教育要考慮不同情形,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例如,錢學森學校可以把錢學森以及林礪儒的教育思想統整到學校的頂層設計中,為培養面向未來的創造性人才,加強通識教育,拓寬知識視野,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哲學素養和審美眼光等。同時,要把這些理念融入學校的環境營造、課程教學、德育活動等,使得學校真正具有“錢味”。
浙江嘉興有一所小學叫鈞儒小學,是以民盟先賢沈鈞儒來命名的。學校考慮到沈鈞儒一生愛石,就積極研發“石頭文化課程”。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學校通過畫石頭、唱石頭、研石頭、頌石頭等不同學習方式,培育學生的精神和品格。
如茅以升是著名的橋梁專家,一生造橋無數,而造橋需要跨學科的知識方法,茅以升學校可以考慮通過加強STEAM教育來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三是學生立場。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名人學校亦是如此。因此,名人文化能否親近吸引孩子、名人文化能否滋養孩子的心靈,是衡量名人學校的重要尺度。
浙江上虞有一所面臨撤并的鄉村小學,校長是一位語文教師,自己愛好兒童文學創作。當他得知著名兒童文學家金近就出生在學校附近,又考慮到童話離兒童心靈世界較近,而且童話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元素,就想到以金近來命名學校。學校組建了“小鯉魚文學社”,學生在多家報刊上發表了上千篇童話作品,名震省內外。學校還將童話教育引入各學科,變革學習方式,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如今,金近小學已從一所默默無聞的農村完小,成長為名揚省內外的特色學校、浙江省示范學校,“童話育人”被確立為省十大育人模式之一,學校還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四是與時俱進。名人是時代的產物,名人文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名人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在傳承好名人文化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發展和要求,賦予名人文化以新的內涵。
例如,全國有不少以雷鋒命名的學校,而助人為樂是雷鋒精神的重要內涵。如果我們能把助人為樂納入學生的責任擔當或社會責任感范疇,雷鋒學校辦學也就體現出一種時代的氣息。
(作者項紅專系杭州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國培計劃”名校長領航工程杭師大培養基地負責人)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