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師范生碰觸到鄉村教育最柔軟的地方
教師是教育振興的第一資源,完成“十四五”規劃建設現代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必須建強教師隊伍。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短板在于鄉村教育,如何為邊遠、貧困、民族地區提供穩定且優質的師資依然存在現實困境。
作為鄉村教育基石的鄉村教師,在鄉村振興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杠桿作用,建設一支融入鄉村、扎根鄉村、奉獻鄉村的教師隊伍,對鄉村振興具有戰略性意義。日前出臺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問題為導向直指我國教育發展的短板,瞄準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的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有些地方少數教師質量不達標、教師待遇保障不足等問題,持續加強師范生公費教育制度和定向培養力度,勢必會提高鄉村師資質量,有力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現實困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師源的廣泛化制約了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師范院校學生中固然有許多矢志投身鄉村教育者,而因基礎教育生涯教育的缺位導致高考后盲目選擇師范專業志愿者也不乏其人,這部分人畢業后即便服務于鄉村,卻因“向城性”思想影響而消解其通過教書育人全身心融入鄉村振興的職業熱情。
第二,培養培訓的普適性制約了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獨特性。歷史文化原因形成的城鄉二元對立文化結構,使鄉村教師的工作對象、環境、經驗體驗、職業素養和職業需求與城市教師有別,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職前培養還難以做到分類兼顧、按需施教;而針對鄉村教師的各種職后培訓也還難以以鄉村為培訓主陣地。目前提倡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的教師教育模式耦合還不夠充分,三方對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提供支撐的主動性不足,在“三位一體”協同培養的過程中容易表層化、務虛化。
第三,鄉村文化的弱化制約了鄉村教師的文化認同。鄉村教育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浸染,但鄉村文化中存在相對落后的一面,如果鄉村教師無法用主流文化進行文化重建,勢必逐漸喪失鄉村文化自信,阻礙其職業價值轉化為內在的精神動力。
第四,政策支持的相對滯后性制約了鄉村教師的內驅成長。國家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于助力鄉村振興和提高鄉村教師待遇,但與廣大鄉村教師持續保持對鄉村的眷念和熱愛,不斷體會現實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追求看得見的未來等需求相比仍存在滯后性,成為影響和制約鄉村教師的內驅成長的重要因素。
培植鄉土情懷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路徑。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懷是堅守和奉獻鄉村內在和本質的動力源泉,培植了濃厚鄉土情懷的教師,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鄉村教育責任并在專業發展之路上孜孜以求,能把奉獻鄉村教育事業與人生理想、人生價值緊密結合起來,即便在平凡的三尺講臺上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工作潛能。因此,鄉村教師鄉土情懷的培植,就成為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路徑。
培植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尋求現實路徑。
一是師范院校面向鄉村教育的生源選拔需要“定向”和“精準”。在基礎教育越發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和“互聯網+”背景下,對鄉村教師的源頭進行定向招生和精準選拔,以及個性化培養已經具備了成熟條件。國家提倡“本土化培養”、公費教育等形式,啟發各級地方政府和師范院校積極推進協同育人,通過招生計劃單列、預留教師編制、校內二次遴選、統一編排行政班等措施,為鄉村學校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優秀師資。定向招收鄉村教師,職業意愿和職業潛力是選拔和錄取的關鍵考核點,可依托大數據收集和分析在崗優秀鄉村教師師德實踐能力、知識結構、專業標準、職業勝任力等數據,提煉優秀鄉村教師的基本特征和素質構成,為精準定向選拔錄取鄉村師范生制定專業標準,從考生中選拔真正適合、熱愛鄉村教育,甘心扎根于鄉村教育的好苗子。
二是鄉村教師培養培訓必須基于鄉村獨特實際按需施策。主要由師范院校承擔的職前培養課程必須“鄉土化”,從培養目標確定、培養方案改革到培養模式變化和課程設置等,都要基于鄉村獨特實際;在實習實訓基地和教師教育培訓基地開辟方面加大利用鄉村資源,讓師范生觸碰到鄉村教育最柔弱的地方,把職業技能培養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還可同步建立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數據庫,將中小學到高校學生管理系統和地方政府的教師信息管理系統對接,不僅可輔助選拔穩定的鄉村師源,還能實現鄉村教師職前職后培養一體化;最后需要建立鄉村教師培訓聯盟,推動鄉村教師培訓精準高效,培訓方構建鄉村教師分層培訓體系,彰顯培訓內容的鄉土性,培訓導師真正走進鄉村,融入鄉村教師,與之結為成長共同體,按需施訓。
三是鄉村教師群體和社會力量內外發力提高鄉村教師文化自信。鄉村文化的弱化有主客觀原因,鄉村教師文化自信的重建應該先從其自身的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實踐入手,從鄉村教師自身和社會環境創設兩方面共同發力。首先需要鄉村教師開發實施鄉土課程來彰顯自身專業特色且實現專業成長,從情感上認同鄉村和鄉村文化,從行動上主動作為重建鄉村文化;其次需要全社會充分認識到鄉村教師在鄉村振興、民族復興國家戰略上的引擎作用,形成合力改善鄉村教師生存與工作環境,營造提升其文化自信的氛圍;再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鄉村學校自身還需要堅持制度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結成各類發展聯盟探索和拓展自己的文化內涵,學生和家長充分尊重和愛惜鄉村教師勞動成果,鼓勵鄉村教師參與到由校內到校外的所有鄉村文化振興行動中去。
四是促進鄉村教師成長的寬松政策制度需要更多更快出臺。近日,教育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對鄉村教師經費補貼和住房優惠等都有明確條文,需要落地落實。地方政府應盡最大可能解決教師切實利益,落實“鄉村教師特殊崗位津貼制度”,拓寬鄉村教師榮譽職稱晉升渠道,在弘揚優秀鄉土文化方面激發鄉村教師的智慧才華,既要減輕鄉村教師工作負擔,又要認同培育學生鄉土情懷的工作業績等;地方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還應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為指南,在考核評價層面引導鄉村教師真正踐行以鄉土文化培育為核心的全面育人模式,這樣鄉村教師親近鄉村、回歸鄉村、成長鄉村、奉獻鄉村的專業成長之路將越走越寬,越走越精彩。
(作者肖錦川系湖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