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在多個城市火熱開班
本報訊8月10日,“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西安分會場在陜西師范大學開班。中國科學院院士、陜西師范大學原校長房喻教授以“從化學學科特征看自然科學的重要性”為題進行首場報告。房喻從化學的學科特征、什么是化學、化學學科的重要作用、化學與教育四個方面闡述了化學學科在自然科學及教育中的重要性,創新型人才和科學思維的特征以及培養路徑。
“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首屆培訓于7月20日—8月19日在北京和11個中國科學院地方分院所在城市舉辦,北京師范大學等12所師范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分院共同組織實施。其中,北京為主會場,其他城市為分會場。此次活動共組織12期培訓,每期100名中小學科學教師線下參訓,并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暑期教師研修”專題直播。
7月21日開班的北京主會場上,暑期學校邀請中科院院士武向平、韓布興、胡海巖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等科學大家,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清華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殿軍等教育專家授課,帶領線下學員走進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風洞實驗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等科技創新現場,幫助中小學教師了解科技前沿,提升科學素養。
在廣州、武漢、南京、沈陽等多個分會場的培訓現場,多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廣大教師開講科學教育。
7月25日,由華南師范大學和中科院廣州分院共同承辦的“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廣州分會場)在華南師范大學開班,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廣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院士以“我國現階段教師的科學培養——創新”為主題,給中小學教師作第一場培訓講座。鐘南山結合中國的抗疫實踐、自身科研經歷及科學家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科學創新、創新素質培養、我國科學教育體系、小學科學教育等話題的看法,現場不時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培養創新精神應從小學開始。小學生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很多發現或發明,但老師要從小學開始,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善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數學、科學、技術乃至歷史去解決問題。”鐘南山說。
在“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烏魯木齊會場,中科院新疆分院院長肖文交院士以“滄海桑田——來自石頭的述說”為題授課,結合地球科學發展歷史闡釋了什么是科學精神、什么是科學家精神,以及科學課程中應如何進行科學精神教育。
“肖院士的分享讓我們知道不僅化石會說話,一塊普通的石頭也會帶給孩子無限的快樂和想象,啟發孩子對滄海桑田進行深入思考。”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四十五團第一小學的教師朱福剛說。
此次培訓發揮中國科學院和師范院校的科學教育資源優勢,除了組織院士等科學專家和一流教育專家參與教學,還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文臺站、野外臺站和大科學裝置,為中小學科學教師打造了一場專屬的科學盛宴。
據了解,“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共同舉辦,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學教學專委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參與并支持。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宋磊介紹,該活動是落實教師科學素養提升行動計劃的重要舉措,也是標志行動計劃落地的第一個項目。(師聞)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