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評課到議課:構建專業成長共同體
當前,沿襲了許多年的“評課”一詞逐漸被“議課”所取代,不僅是說法的改變,也體現了教育理念的優化、教研文化的重建,更是課堂教學變革的需要。而新型的議課理念和實踐,正一點一滴地變革著傳統評課模式,悄然開啟我們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的構建。
從評判定性到平等對話,創設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曾經,我們看慣了類似這樣的評課場面:一眾人圍著某位剛講完公開課的教師,熱心地提出許多意見和建議。執教者頻頻點頭,似欣然接受,卻又滿臉茫然,無所適從。與之相反的另一幅畫面是:執教者對于撲面而來的批評,針鋒相對,激烈爭辯。在此背景下,所有參與者的發言均指向這節課的優劣得失,甚至直接指向授課教師本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顯然,這種議課場面不是我們推崇和追求的,我們呼喚更加平等民主、對話合作、理解分享式的議課。
而要實現平等對話,和諧的人際關系、合作的價值取向是不可或缺的。在議課中,需要我們創建有利于圍繞問題對話交流的語境,將心比心,相互尊重:以朋友的身份探討,營造平等友善的交流氛圍;以委婉的語氣溝通,達成真實有效的交流效果;以誠懇的態度商榷,實現授課教師與聽課者的求同存異。在以往的評課活動中,教師多以旁觀者、局外人、幫助者的角色出現,而在議課活動中,教師則以參與者、當事人、平等者的主動態度自居。
在議課中,無論是執教者還是觀課者,都有必要充分意識到自身的獨特性,既不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又尊重他人,理解對方的處境和行為,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考慮他人的觀點和立場。
從暢所欲言到“呼叫轉移”,在提問探詢中引發思考。平時,我們一次次經歷了這樣的場景:匆忙拿著聽課本,趕到某個班聽某位教師講某節課。在進入課堂之前,對于教材、學情、教師的設計沒有任何交流和了解;議課時,根據自己一節課的觀察,或者勉為其難,或者信馬由韁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為了防止議課的主觀隨意和漫無目標,我們在議課前和議課中要學會“示弱”,轉移話語權,多提幾個問題,多些認真傾聽。
一是我們要在“議”前詢問執教者,這是尊重和理解授課教師的需要,有助于解讀他們的真實想法。同時,我們對自己的真實想法先存而不說,只陳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用提問的方式與教師進行交流,促進執教教師的思考。如何詢問執教者呢?這樣一些常用的語言,無疑讓我們更容易走進執教教師的心靈。在了解設計意圖方面:就相關的主題,你是怎樣設想在課中體現的?在喚起執教者自我評價方面:在本節課中,你覺得讓自己滿意的地方和遺憾之處在哪里?有什么困惑需要與大家共同討論?在直面真實細節反思方面:我觀察到你是這樣做的,能說說當時的想法嗎?以此引發深層次對話,獲取對某些現象的認識,達成對某些問題的認同。
二是我們在議課中適時將有價值的問題轉移話語權,可引發參與者的集體思考。此時不妨使用這些“話術”:大家就相關主題觀察到了哪些現象?有什么需要討論的?就剛才這位老師提到的這一現象,你們有什么樣的思考?假如讓你來教,會怎樣設計?作為一名觀課教師,我們未必對每一堂課都有真知灼見,在議課時不宜簡單輕率地下結論,而是依托詢問,重視傾聽,少用一些判斷句,多用一些疑問句。因為合理的教法學法未必只有一種,我們的觀點意見也未必都正確。所以我們要容忍多樣性、鼓勵多元性、探討多變性,與參與者一起經歷交流、碰撞與成長。
從自我中心到同在共行,謀求群體成長的效果。在常規評課中,我們可能都很熟悉這樣的場景:面對一位教師課堂中出現的問題,觀課者雖然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但內心深處還是隱隱覺得自己是一個旁觀者,這些都是他人的問題、假想的問題、個性的問題。而在議課中,參與者必須有同在共行、同理共情的思維、立場和表達方式。教師會認為這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現實的問題、亟待解決的問題。“同在”即不將自己當成局外人,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共行”即將授課教師的問題當成大家的問題,共同交流研討,提出解決方案。
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標,我們議課時可采用這樣的話語結構:“假如我來執教,我將這樣教”“我這樣設計,是基于如下考量”……
讓自己身處其間,從實踐的角度、操作的層面思考問題,提出新的設想,尋找更有價值的思路。我們要知道,議課的目標不是著眼于對課的好壞做評價、下結論,不是把課堂上的現象視為授課教師的得失成敗,而是當作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疑難和困惑,同時賦予所有參與者一項平等的表達權。在這樣的對話場中,所有人的意見都容易被傾聽和悅納。
(作者王海軍系湖北省襄陽市恒大名都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