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在體驗中幫助學生建立“量感”

來源:中國教師報 時間:2022-08-21  閱讀:次   |
42.9K

  測量是數學的重要內容,以往教師多從知識和技能的角度來組織測量的教學。那么,如何從增長知識轉向培育素養?這就需要教師在關注知識、技能和規則的基礎上,關注測量的意義和實際量感。建立量感不僅有助于學生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且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因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把量感作為核心素養表現之一。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以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具體表現為:知道度量的意義,能夠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會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進行度量,會在同一度量方法下進行不同單位的換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誤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計度量的結果。量感的形成,需要教師讓學生在豐富的數學活動中不斷體驗與內化。下面結合《分米與毫米的認識》一課,談談怎樣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增強量感。

  構建認知沖突,體會量的產生。教師在課的開始可以在測量活動中構建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通過對“測量教室地面的長、課桌面的長選擇哪個單位合適”的交流,讓學生體會到,課桌面的長需要有一個比米小且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度量起來更方便,以此引出“分米”。同樣,當學生感覺有些物體的長度用厘米來度量不夠“1厘米”,就需要有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這樣就自然引出了“毫米”。

  重視深度體驗,形成具身經驗。量感的形成,不能只有抽象、離身的語言、符號表征,還要有更加具體、切身的圖形、動作表征,以調動感官,激活思維,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體驗。也就是說,“量感”是建立在學生深度體驗基礎上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的身體深度參與認知,形成具身經驗,才能助力量感的形成。以認識“毫米”為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借助學生尺,指一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1毫米長的小棒比一比、到生活中找一找接近1毫米的物品、畫1毫米長的線段、數1厘米里有幾個1毫米、用尺子量一量幾毫米長的物體等活動,豐富學生的感知體驗。

  強化單位表象,建立單位量感。量感,是對于量的具體大小的感覺,是一種對“量”的直覺。學生是否擁有某種“量”的直覺,主要看“單位表象”是否準確、清晰。對計量單位正確表象的建立,需要多層次多感官的活動參與。例如,為了讓學生形成1分米的大小表象,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尺上找到1分米,用拇指和食指比畫1分米,用眼睛認真看,并在腦中記住1分米的大小,閉上眼睛想象1分米,再次用拇指和食指比畫1分米,然后與尺上的1分米比對并調整,最后到生活中找長度接近1分米的物體,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建立起1分米的單位量感。

  組織操作活動,建立疊加量感。度量的本質是比較,是用一個標準量(單位量)給某個可測量物體的量賦值,量感就是對這個賦值的感覺。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純粹得到單位量的情況極少,多數是對計量單位的疊加數量的估測,例如,一條彩帶有多長、從家到學校有多遠、筆筒有多高……為了得到準確的度量結果,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單位量感,還要不斷體驗疊加數量,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逐漸建立不同的量感。例如,在學生初步建立了1分米的單位表象后,教師可以安排“剪彩帶”的操作活動。每個小組有1條1米長的彩帶,先估一估大約是幾分米,然后對折剪成同樣長的2段。從其中一段剪下1分米,再用1分米的彩帶量剩下彩帶的長度,再算出原來彩帶的總長,從而得到分米與米之間的進率。這樣的活動將“估、折、剪、量、算”等巧妙融入剪彩帶的操作活動中,以此體會物體的長度就是用標準“量”和“疊加”的結果,從而增強“量感”。

  注重新舊聯系,形成整體量感。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學生用錯計量單位的現象,如旗桿的高3(分米)、一幢樓高16(厘米)等。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真正形成量感。對此,教師應抓好新舊知識的聯系,從整體上把握各計量單位間的關系,進而形成整體量感。本節課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與之前學習的兩個長度單位有何關系?在新課總結環節,教師應加強這些長度單位之間的溝通,從各自的實際大小以及彼此間的關系兩個方面加強對比和溝通,再適當留白引發思考:如果計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需要選用哪個計量單位,以此為探究新的計量單位設置懸念。

  〔作者朱向明系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集團化辦學小學數學名師共同體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b/2021/12)階段性成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