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文,深深研
《落花生》是一篇清淺直白的文章。這樣的文章教什么?怎么教?我常常不得其法,為之困惑著。幸運的是在安徽省懷寧縣小市鎮中心學校特級教師汪中華的引領下,我走進了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特級教師高子陽的《落花生》一課,獲得了諸多啟發。
淺淺文,深深備
《落花生》一文看似語言平白如水,一讀就懂,其實不然。它內含乾坤,值得每個人深深研讀,尋找文本的價值。課堂上,高子陽老師的教學,讓我們看到清淺的文字卻蘊含著別樣的美。
課堂上,高子陽老師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多詩人會把水果、莊稼等寫入詩中,卻沒有把落花生寫進去呢?”這一問題不僅讓現場的學生愣住了,連云端聽課的我也愣住了。說起來汗顏,我在備課《落花生》時從未思考過這一問題。聽了高子陽老師的介紹我才明白,原來是明朝之前我們國家還沒有落花生。可見,高子陽老師備課的細致與深入。只有如琢如磨,才能備出有新意、深意的課來。
更讓我折服的是高子陽老師對“赤子之心”的深入研究。原來,“赤子”源于孩子身高。早期“尺”與“赤”通用,古時“尺牘”又可稱為“赤牘”,故赤子之心,即“尺子之心”。高子陽老師備課真是達到了“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境界。佩服之余,更多是反思。反觀自己的備課只是停留在字面,沒有走進文字的背后。要知道,追根溯源,方能知其然。
淺淺文,深深教
我們的語文課往往局限于理解文本和體會寫法兩個方面。通常兩者一落實,便戛然而止。看似畫上句號,殊不知,這是就課文講課文的淺嘗輒止做法,是一種沒有深度的教學。其實,一篇淺淺的文章我們也可以進行有深度的教學。高子陽老師在《落花生》一課中為我們指明了深度教學的方向。
高子陽老師上完《落花生》兩課時后,沒有停歇腳步,又來了一個第三課時。課上,高子陽老師按照《落花生》—《螢燈》—《落花生——少年許地山》—賞讀《我是落花生的女兒》的過程,讓學生從一文到一本書再到多本書,深入了解許地山。在“大語文觀”下,學生構建的不僅是對“落花生”內涵的認知,而且是對許地山全面而立體的認識。如此,許地山和他的書籍真正入腦入心,教師的課文教學也不再是終點,而是起點。
淺淺文深深教的做法,能讓深度學習真正由字面落到地面,我們也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淺淺文,深深思
在一些公開課上,一些教師的提問還沒結束,多數學生就舉起了手等待回答。貌似氣氛活躍,貌似課堂如行云流水,可是這樣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嗎?“我思故我在”。因此,一直以來,我最喜歡學生思考時那眉頭緊皺的模樣;一直以來,我都在追尋有深度思考的課堂。高子陽老師的這節課成了我理想中的深度思考課堂,喜之,慕之。
這節課上,高子陽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的提問都能喚起學生的深度思考,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為了讓“文我”與“自我”聯結起來,高子陽老師問道:這篇文章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思考?為了讓學生體會“詳略得當”手法要靈活運用,高子陽老師拋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相同的內容在《落花生——少年許地山》寫了10多頁,而課文里卻只用了15個自然段?”為了深入了解作家許地山,高子陽老師又問道:“許地山是否按照父親說的那樣做了?”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去聯系所讀、所學的內容進行整合、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不少學生的回答都令人驚艷。一名學生這樣回答:“我們學的課文是一篇散文,寫作時需要考慮自己表達的重點在哪就詳寫哪。而這本書是一本紀實性的書,需要細致描寫,越詳細越好。”學生寥寥數語就說清楚了“詳細寫”和“略寫”在不同題材中需要靈活運用。只有不斷思考才使我們閱讀的東西成為自己的。淺淺的文字,只要教師引導得當,也能深深思考,最終抵達夢想的彼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我遇見了《落花生》,遇見了高子陽老師,有了淺淺的文字深深鉆研的想法。如此,剛剛好!
(作者儲愛美系安徽省懷寧縣星拱小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