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上,給學生完整表達的機會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一線教師往往苦惱于學生閱讀文章時要點信息把握不準,在試卷答題中單純羅列文字。這些本質上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問題: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欠缺,也反襯出部分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方法的欠缺。
課堂是培養閱讀表達能力的主陣地。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完整表達的機會往往被剝奪了。筆者曾經在多次聽課中發現,師生都非常習慣于瑣碎的提問和七嘴八舌的交流。在需要學生發表看法的時候,在當時的情境下,學生可能無法流利地表達出完整的意思,在學生邊說邊思考的時候,教師出于對“浪費”時間的擔憂,就會不斷給出提示,甚至代替學生說出想表達的內容。長此以往,學生便失去了表達的機會,也失去了思考的機會。所以,當學生置身于需要獨立思考和獨立表達的考試情境時,便無法深入細致思考,無法連貫完整表達。
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模擬考試情境,避免碎片式的發問與回答,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閱讀、思考和規范表達。比如,教師給出問題后,明確限定思考時間與書寫字數,交流展示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其他學生進行分數評價并給出評分依據和修改建議,以此強化答題規范。
課堂教學中教師碎片化的設問除了帶來學生碎片化思考的不良影響外,因為無法對標高考“綜合性考查”的評價方式,還會導致教考的再度割裂。以選擇性必修上冊《大衛·科波菲爾(節選)》為例,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米考博太太的形象有什么特點(20分鐘),二是米考博太太對科波菲爾的成長有何作用(15分鐘),這兩個問題分別指向形象特點與人物作用。實際上,高考命題要求“減少針對單一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簡單、碎片化試題數量,應體現語文素養的綜合性、整體性”,那么這節課的問題設置就可能存在不足了。如果將這兩個問題合二為一,以雙考點的形式系統設問,培養學生綜合閱讀與表達的能力,可能會更契合高考情境。
問題的提出,是文本內容的延伸。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能夠理解,但是組織答案時卻離題萬里,學生讀題能力欠缺的根源在于日常教學問題提出的規范性不足。這就要求教師研讀課標、評價體系及高考試題,以科學的設問培養學生的讀題素養。2020年全國高考Ⅰ卷中的第9題: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說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
這道題非常典型地指向對學生知識體系綜合性的考查。題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導語,介紹“冰山理論”,第二部分是限制性詞語“據此”(根據冰山理論),第三部分是指令“簡要說明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這道題綜合性很強,因為日常缺少對綜合性問題的科學設問,所以無從培養學生的解讀能力,學生在讀題時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從閱卷反饋看,許多學生忽視題目中的限制性詞語“據此”,只抓住“情節安排及效果”等字眼就套用答題模板,導致“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以科學合理問題的創設為導向,最終促進學生解題思維和答題能力的提升。
(作者張新艷 佡 平分別系山東省榮成市教學研究中心、山東省榮成市第三中學)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