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學五中 共筑美好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第五中學“共美課堂”建設探索
白洋山麓,武義江畔,坐落著一所年輕的初中——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第五中學(以下簡稱“武義五中”)。2021年7月28日,武義縣與金華市外國語學校簽訂合作辦學協議,金華市外國語學校正式托管武義五中,學校增掛“金華市外國語學校金武新城校區”牌子。
近年來,學校乘著“雙減”東風,依托金外資源,堅持“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品學五中,共筑美好”的辦學目標,打造“共美課堂”,不斷改革創新,努力實踐強校提質工程,促進武義初中教育發展。
“雙減”促變革
科學增質量
為了充分落實“雙減”,推動教育高質量轉型發展,武義五中打造了課堂建模和作業改革雙線推進的模式。
課堂建模。重在探索自主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以“學”為中心的課堂。學校嘗試AB分層走班教學、“1+1”幫學互助教學、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化學習等不同樣式。課堂結構的改變帶來了全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便成為武義五中主要的學習方式。學校變“課堂”為“學堂”,化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讓學習真正發生。
作業改革。“雙減”背景下,學校通過編制訂單分層作業,建立了校本練習、線上題庫、學生錯題等校本資源庫。學校實現作業設計精細化、作業分層個性化、作業管理數字化、作業生成校本化。變“題海戰術”為靶向作業,推動作業實現“輕負高質”。九年級進行一生一策的訂單式作業推送:借助學生作業大數據,布置精準分層作業;借助學生獨立作業大數據,落實精準靶向作業推送;借助作業大數據分析收集、整理錯題,實施個性化精準輔導。同時學校通過作業公示、智學網教學評估、“雙減通”發布等多種渠道,強化作業管理,嚴控書面作業總量,確保學生每日作業時長不超過90分鐘,20∶30后不做作業,保障學生每天睡眠時間10小時。
強師資水平
促共同發展
課堂質量的提高必須依靠教學團隊。針對提高教學團隊質量的問題,武義五中交出了答卷。學校深入推進“主題式”卷入教研,從教師日常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出發,以“主題探討+課例研討+現場互動+抽簽上課”的組織形式,將教研組成員自下而上地全員卷入、全程卷入,通過全員卷入,把原來各自獨立的三個備課組整合在一起,消除教學信息割裂的弊端,提高教學實效,實現互惠成長。在縣數學、語文教研員指導下,學校還邀請了全縣的數學、語文教研備課組長及金外數學組、語文組教師到校共同交流參與。
此外,學校還創建了符合校情、注重過程、富有實效、簡單可行的“共美”評價考核機制,充分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眾人拾柴火焰高”,學校十分注重年級中心團隊、備課組團隊、班科團隊建設,凝聚集體智慧,發揮團隊優勢,營造“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輿論導向,召開教代會,修改并通過了對班科團隊與備課組團隊進行捆綁考核的《金外金武新城校區績效獎教學考核評價方案》,打破平均主義,建立教學共贏、團隊“共美”的評價考核機制。
勞動促成長
“共美”新未來
學校的“雙減”工作逐漸從校內延伸到了校外,建設了主陣地位于校外的第三課堂——利用區內外研學教育和社會實踐資源,全面加強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課程建設,開發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共美未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開拓和設置了3D打印創新實驗工坊、婺州窯勞動實踐基地、工筆畫工坊、“藝術心理療法”基地,在壇頭濕地公園建有專項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增長見識,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在勞動實踐中養成勞動精神和品質。
此外,學校以“勞動與生活”“勞動與自理”“勞動與創新”“勞動與社會”四大模塊為勞動教育的目標框架,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集體的事情共同做”和“家庭的事情習慣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集體的事情積極做”的課程理念,開設了以“未來廚藝”“未來園林”“未來工匠”“未來農場”四門勞動特色課程為主的勞動教育課程群,涵蓋了職園啟蒙、田園體驗、家園生活、校園責任、公益服務等多方面的勞動活動。
勞動課程的實施,給學校的“雙減”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寬闊的全面發展道路,讓每一朵鮮花都能美美與共、絢爛綻放。
美在嘗試、美在合作、美在探索、美在展示,“共美課堂”的魅力,在于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讓學生扎根興趣的沃土。乘著“雙減”的東風,武義五中的“共美課堂”必將收獲一路芬芳。
(雷建平 鄭曉荷 李哨燕)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