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十八中學 立德樹人啟智潤心 “五育并舉”續寫華章
這里,薔薇滿園,牡丹盛放,海棠爭春,書香四溢;
這里,名師薈萃,管理科學,千帆競發,活力四射。
這里是充滿向善文化的精神家園,
這里是活力四射的青春競技場,
這里是優雅安靜的藝術殿堂,
這里是博大精深的知識海洋。
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蓄勢待發的力量,每一粒種子都迎著陽光倔強成長,每一張笑臉都燦爛如花。
這就是鄭州市第十八中學。
鄭州市第十八中學建于1953年,作為全國新樣態聯盟實驗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重點做好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五育并舉”,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努力建設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樣態學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夯實黨建基礎
強化思政實效
作為河南省中小學黨建工作示范校,學校注重黨建工作,以標準建設促進規范,以樣板打造提升質量,以特色提升打造品牌,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全面提高黨建工作質量,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為了加強師生黨史學習教育,學校建設540平方米的“赤誠向黨,丹心育人”主題黨建長廊,并把它打造成帶領學校發展的“火車頭”,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紅色引擎”;欣欣向榮的“百花園”,分為領袖篇、歷程篇、精神篇、楷模篇、廉政篇、育人篇等專題,師生可以漫步黨建長廊,感受黨的光輝歷程,學習黨史,鑒往知來。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鑄魂育人的主渠道。為了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學校創新思政課教學,校長段亞萍、黨委書記魏勇帶頭給學生講授思政課,切實把黨的理論講透、講深、講活,培養學生愛國愛黨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落實立德樹人
堅定理想信念
作為河南省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學校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開拓德育新內涵,突出德育主旋律,創新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徑,探索出“一主二輔三結合四分式十主題”的德育模式。一主:以對青少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中心,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輔:以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輔。三結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四分式:對學生進行“分性別、分年級、分層次、分空間”教育。十主題:開展十個“主題教育月”,構建全員化、課程化、特色化的學校德育新格局。
學校共青團工作扎實有效,社團課程豐富多彩,多次承辦省市級主題團日活動,學校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每學期初開設“輪·語”講壇,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謂“輪語”,意在輪流發聲,闡述個人觀點、分享個人感悟、表達個人思想、鍛煉個人能力。開展“校長助理”選拔活動,練就學生領導力;開展相關評選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開發系列德育校本課程,如軍訓課程、拓展課程、升旗課程、生涯規劃課程、心理健康課程、精彩一刻鐘等,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把德育內化為學生自身成長的動力,為成長筑牢堅實根基,讓青春綻放絢麗之花。
根植“向善”文化
綻放時代芳華
學校具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具有濃郁的書香氣息,圖書館、烘焙室、陶藝室、朗讀亭、藝術廳、游泳館、籃球館、羽毛球館……總有一個地方能讓學生盡享動靜切換的自由;繪畫、舞蹈、籃球、棒壘球、足球、定向越野、器樂、創客、校園電視臺……總有一個社團能讓學生施展才能;家長開放日、學生和校長共進午餐、干部包班、導師制、準軍事化宿舍管理……精、嚴、細、實的管理措施,為莘莘學子的夢想保駕護航。
在70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致力于“向善”文化建設,確立了“真誠向善、永不言棄”的校訓及“培養知書達禮、閱讀健體、創美尚藝、執著積極的優秀學子”的育人目標,努力建設“善教、善育、善創”的教風、“善學、善思、善行”的學風和“知善、向善、樂善”的校風,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學校注重書香校園、書香班級建設,成立“至善讀書社”,豐富教職工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學校圖書館被評為首批河南省中小學示范性圖書館。學校建設開放性圖書館、校史館,增強學生的幸福感。作為河南省文明校園,學校積極營造濃厚的“向善”文化,讓“向善”成為全體師生共同的成長愿景和文化基因,讓每名學子在善思、善學、善品、善行、善長等個人修為方面不斷提升。
實施梯級培養
錘煉師資隊伍
在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河南省特級教師、河南省第三批中小學名校長段亞萍的帶領下,學校實行梯級教師培養工程,學校現已培養沈永民成為正高級教師、河南省名師,培養童濟成為河南省名師。青年教師羅玲玲榮獲河南省優質課一等獎,張進、劉倩楠榮獲“基礎教育精品課”河南省一等獎,司彩貞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崔志茗、張香莉、周陽獲評河南省優秀班主任。學校還成立了段亞萍主持的名校長工作室、沈永民主持的名師工作室、崔志茗主持的名班主任工作室。
學校注重教師專業成長,通過搭建“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名師—首席教師”的校內教師梯級培養平臺,引導和激勵各層次教師樹立終身學習、不懈追求、進取攀登的職業意識,建立和營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工作生態,體驗和提升教師專業生涯規劃的幸福感。實施以全程執教、全崗任教、全能施教為核心的“三全塑型”工程,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教學技能大賽、匯報課等活動,促進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鍛煉提高。對于中年教師,舉行風格教學研討活動,促進教師形成自己的風格;對于老教師,提倡開發校本課程,每人至少出一本校本資料。通過這種梯級培養機制,切實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深化教學改革
提升育人品質
學校把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核心工作,嚴格落實常規教學各個環節的管理,通過“導師制”,做好學生的培優補差工作;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科節活動,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分層走班,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特色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成績都有顯著提高。學生的增值性評價連續多年在同類學校中位居前列,學校多年榮獲鄭州市普通高中教學創新先進單位稱號。
學校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并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圍繞新課程的培養目標,結合學校自身實際,開設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學校注重教學創新改革,探索出提升學生素養的情境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置身其中,探尋分析解惑;立足當下,緊密聯系實際;拓展延伸,厚植家國情懷。教師圍繞“雙新”理念,引導學生在分析身邊實例中思考,在激烈討論中提高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引領學生不斷挑戰高層次認知活動,提升辯證思維能力,并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再融入家國人文情懷的培養。
學校的校本課程圍繞“向善”理念,由助力教師綜合發展的師本課程、挖掘學生成長潛能的生本課程以及發揮家校共育合力的家本課程構成。這些課程體系緊扣“善文化”這一核心,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旨在讓“善”充盈學校生活的每一個空間,讓“善之精神”根植于每一名師生心中、“善之花朵”綻放在校園每一個角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為每一名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五育并舉”
涵養時代新人
學校堅持實施“五育并舉”,創新“開學第一課”課程,分為旗開“德”勝、“智”珠在握、身“體”力行、“美”不勝收、“勞”動光榮五個篇章,并打造為學校的品牌活動,多次受到鄭州電視臺、鄭州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報道。
作為鄭州市美育示范學校,學校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為紀念學校離休教師、國內著名書畫家唐玉潤,學校建設有唐玉潤美術館、玉潤丹青園。學校創新美術課程,建立完善了包括素描、色彩、速寫、美術欣賞等在內的科學課程體系;開展了走進自然寫生、參觀高層次美術展覽、舉辦學校集體畫展和師生個人畫展等多種藝術實踐活動。舞蹈、泥塑、手工、音樂、書法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也是學校“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教師也將“寓美于教”視為不懈追求的目標。利用美術專長為語文課本繪制插畫、為數學學科繪制公式思維導圖、為其他學科制作科普手抄報;通過班訓、班歌、班旗等班級文化構建,提升學生審美水平。
百年征程映初心,踔厲奮發向未來。真誠向善,永不言棄,鄭州市第十八中學將一如既往地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和諧奮進,求實創新,在新的歷史征程上譜寫新篇章。
(李連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