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定西:打造“有滋有味”的思政課
前不久,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渭州學校,蘭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郎全發教授圍繞“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現實案例,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
定西市近5000名思政課教師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以不同方式聆聽了這場報告。“郎教授的講座為我們教學提供了有益指導。今后,我們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并充分挖掘相關學科課程中的教育資源,做好、做實思政課建設工作。”渭源縣教育局副局長余伯榮說。
這是定西市深入推進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定西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準“指南針”,開齊開足思政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并依托本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校內外貫通的育人“大課堂”,使思政課“有滋有味”,真正成為中小學生喜聞、愛聽、樂學,終身受益的課程。
與此同時,定西各縣區堅持以上好思政課為核心的科研導向,以講好用好教材為基礎,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全面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為課程思政提供核心支撐。在此基礎上,定西積極推進“開門辦思政”,整合育人資源,利用文化墻、校史館、德育大課堂、大課間等滲透德育,并通過開展“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雷鋒與我同行”等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臨洮縣教育局副局長董世錄介紹,該縣各學校圍繞思政課建設“一個核心、多點散發”的課程結構,立足課堂,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同時,臨洮各校充分利用多方資源,開發特色思政課,這些特色課程的建設與創新,讓學校實現了特色內涵育人。此外,各學校還積極開展德育大課堂展示、主題講座、征文、書畫展、研學旅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帶領學生走進洮河奇石館,了解洮河文化,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走進臨洮三館,了解馬家窯彩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紅色研學,緬懷革命先烈,進一步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通渭縣思源實驗學校是2016年秋季開始招生的一所九年制寄宿學校,也是該縣初中思政課工作基地。近年來,該校秉持“校園即家園、成長即教育”的辦學理念,充分利用縣域豐富的德育資源,結合寄宿制學校的實際情況,以思政課為主陣地,以思政課教師和班主任為主力軍,以點帶面,不斷探索思政課育人方式,不斷拓寬思政課育人渠道,著力鞏固思政課育人實效。
通渭思源實驗學校校長馬宏元介紹,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每學期,學校都會通過學科競賽、同課異構、黨員示范課等教研活動,著力打造思政優質示范課、精品課,引領其他教師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并通過精彩的講座、社團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思政課的獨特魅力。
用好思政的“鹽”,才能講出真理的“味”,這是定西市推進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出發點。為此,定西加速配齊配強人才隊伍,基本形成了一支學科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業務素質較高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在此基礎上,定西深入實施“青藍工程”,通過“一帶二幫三引導”等形式,幫助青年教師在教學一線實踐中不斷成長。
目前,定西已有13個思政課和班主任教師名師工作室,并打造了一批優質思政課名師團隊。定西市教科所所長令勇峰介紹,為加強對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思政課建設分類指導,市教育局還成立了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和教學委員會,定期開展對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咨詢、研判、督查等工作,推動學校思政課不斷實現高質量發展。積極組織開展“同課異構”“一幫一帶、多幫一帶”“黨員示范課”等校本研修活動,研教結合、以研促教,提高思政課課堂教學質量,并倡導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如在語文課中滲透人文教育,歷史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地理課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等,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有機融合。
此外,定西各學校還將紅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明與法制教育等高度融合,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始終。同時,不斷豐富活動載體,將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與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建立以紅色書籍讀黨史、紅色影片觀黨史、紅色知識學黨史、紅色基地溫黨史、紅色金曲傳黨史為主的“紅色作業”清單,開展“我為師生辦10件實事”的教育實踐活動,并組織廣大師生開展定西境內的線下重走長征路活動以及“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的紅色之旅研學活動,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深化愛國情懷。
“思政課只有打動學生,觸及心靈,才能促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們有底氣,有能力開好、講好思政課。”隴西縣渭州學校思政教師藺海忠說,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自己要不斷深入推動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用專業的情感和責任認真對待每一堂課,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尹曉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