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芳:把自力更生寫進學生的人生字典
2021年深秋的一天,金色暖陽灑在木蘭山麓,藍天白云之下,微風拂面,已是深秋,卻如春日。
山腳下,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長嶺小學十棵松教學點的大門被緩緩推開。學生們歡快地奔跑起來,奔向校園后的農田。農田里,紅菜薹茁壯生長,金黃的菜花迎風擺動,歡迎著這群“小農人”的到來。
“紅菜薹長高了。”隨著一聲興奮的呼喊,孩子們用一張張笑臉把紅菜薹圍住。
自2013年農田被開荒以來,曾經的十棵松希望小學成了長嶺小學的教學點,農田里耕種的作物因時而變,占地面積由一畝多擴大至現在的五畝,農田的耕耘者總在畢業,但這片農田上農人的身份不變:學生。
“可以說,許多學生在這里用勞動寫下了人生新篇章的序言。”陽光下,現在的長嶺小學校長,曾經五畝農田的開荒人劉旭芳靜靜地看著忙碌的學生,心中抑制不住地欣喜。
“首先要讓學生吃上飯”
農田里,六年級(3)班的孩子正圍著自己班級的責任田在忙碌,他們有的為白菜間苗,有的栽種新苗,還有的在采摘長好的蔬菜。
多年前,農田一片荒涼。劉旭芳還記得她剛來到學校的場景。校園僅有學生79人,沒有接入自來水,沒有食堂,現在的農田是一片山石滿地的荒地,孩子們在學校外的農戶家里搭伙吃飯。對從長嶺小學前來支教的劉旭芳,這里的教師好心提醒:“注意別讓學生去荒地,石頭太多,有學生在那里崴腳摔傷。”說完,這名教師背過身離開,留下一句話:“估計你和前面幾個老師一樣,待不過一年。”
物質條件的不足確實影響到了劉旭芳,現實的迷茫感充斥著她的心房。直到一個下午,劉旭芳在5點按時放學。下課鈴響,兩名學生沖出教室,飛奔出學校。站在大門口的劉旭芳喊著“慢一點”,以免學生摔倒。平日里乖巧的學生卻沒有停下。后面走出教學樓的學生告訴劉旭芳一個事實:這兩名學生因為家中收入有限,一般早上在家吃了早飯,中午就不花錢在校外搭伙吃飯,現在急著跑回家吃上一口熱飯。
“就這一件事我想明白了一個問題,我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吃上飯,健康成長,再來做其他的。”劉旭芳做了一個決定:開墾荒地、種菜、辦食堂。
解決完學生中午的吃飯問題,劉旭芳的目光投向了后山的荒地。她和其他教師帶領學生用了半個月時間把山石清空,然后從學校外弄來泥土鋪上。荒地變成農田,他們購買種子種到土里。
種子進土地,希望撒農田。
“劉老師說,開荒了我們自己種菜,學校還要辦食堂,讓我們吃自己種的菜。”當時的學生陳可馨每每想起這個場景,依然心潮難平。
于是,中午休息時、活動課間,都可以看到劉旭芳和同事帶著學生種菜的身影。他們一起種植,一起澆水除草。其間,老師和學生還會認識種子,探究不同植物種植的最佳間距,以便獲得更大豐收,讓餐桌更豐盛。從那時起,種菜成了十棵松希望小學的必修勞動教育課。
“當時腦子里還沒有勞動實踐基地的概念,只想著讓孩子學習勞動技能,培養勞動品質,并最終依靠雙手創造美好生活。”劉旭芳坦言。
“孩子越自立我就越驕傲”
吃飯問題解決了,學校物質條件逐步變好。雙手勞動讓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任文輝2013年在十棵松希望小學就讀二年級,五畝田地的“拓荒人”之一。當被問及對農田的印象時,任文輝的回答是“辛苦但快樂”。
任文輝記得,四年級采摘竹架上的扁豆時,他的手被竹架的切口劃開,是劉旭芳為他清洗傷口和涂藥。任文輝說,那種疼痛現在依稀還記得,但勞動和收獲扁豆時的快樂記得更清楚。當天中午,同學們吃上了香噴噴的扁豆,都格外開心。
“我在勞動時學到了兩個詞:樂觀和自強,現在面對任何困難,我都覺得可以用雙手去解決。”蔬菜從少到多,食堂從無到有,現實讓任文輝親身感受到幸福都是靠勞動、靠奮斗獲得的。
對于勞動道路上的啟蒙者,任文輝的尊敬發自內心。
在長嶺中學,任文輝和陳可馨不斷成長。“兩個孩子成績都不錯,都很努力。最關鍵的是,他們性格陽光,不管困難有多大,都能自己努力去克服。”時任長嶺中學校長劉四元這樣評價兩位“弟子”。
“看到孩子越自立,我內心就越驕傲。”劉旭芳說,這是勞動教育結出的碩果,也是她的教學目的:給孩子知識,也給孩子擁有幸福生活的勞動能力。
將創新精神植入學生心靈
春去秋來,學生走了一屆又一屆,劉旭芳在十棵松希望小學干了一年又一年。后來,十棵松希望小學與長嶺小學合并了,劉旭芳也成了長嶺小學的校長。不過這塊田地被保留下來,長嶺小學千余名學生每周都會到這里種菜,各班分得責任田,種下蔬菜。學生自己種菜、吃自己種的菜,在收獲快樂的同時,也懂得了衣食的來之不易,學會了珍惜。
劉旭芳和同事除了教會學生自力更生外,還教給他們許多別的東西。
學生徐俊熙通過勞動中的合作,學會了合作抬水、合作松土,明白不能以個人為中心,否則田地里沒有收成。
學生葛維茜通過研究植物種在向陽處與背陰處的不同,了解了太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華中師范大學勞動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陳冬新對長嶺小學的勞動教育實踐這樣評價:“校長有樸實的勞動教育理念并統領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在勞動教育實踐、勞動教育與學科融合以及勞動教育科研方面全面推進,在小學階段,他們這樣推進勞動教育的做法在全國也是少見的。”
接近中午,伴隨著招呼聲,孩子們戀戀不舍地走出農田,他們手中都有采摘的菜薹。
“現在,學校食堂已經不需要孩子們種植的蔬菜,我們會讓孩子們把這些蔬菜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嘗勞動的味道。”說著,劉旭芳把菜薹裝入孩子們的書包。
“學生最終要成長為勞動者,勞動教育是教育的‘必修課’。”在劉旭芳看來,長嶺小學的勞動教育不會只停留在讓學生種種菜、做做手工的層面,學校計劃與當地職校合作,讓學生了解和接觸更多的勞動形式,擴展勞動的精神內涵,讓學生向往和尊重勞動,讓創新精神、工匠精神植入學生心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