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經科學在中學課堂的應用與創新論壇舉行
本報訊(記者褚清源)日前,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教育神經科學在中學課堂的應用與創新論壇以在線的方式舉行。
一線工作的教師都是“大腦的變革者”。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或是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后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一位優秀的機械師一定對發動機的工作原理爛熟于心,一位教師對學生的大腦如何學習越了如指掌,就越容易在教育教學中取得突出成績。論壇上,上海市市北初級中學地理教師葉青代表一線教師首先展示了如何將教育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應用于初中地理課堂的課例。
課例分享結束,幾位專家分別進行了點評。上海市地理特級教師姚偉國高度評價了葉青老師的創新意識,認為這一課例給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審視地理教學的新視角。該課例融合了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制圖學中關于空間認知的研究。這一課例將科學證據與地理教學有效融合,提升了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和有效性。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教育研究所所長段玉山提出,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但是如何培養這一核心素養目前仍不清晰。葉青老師嘗試探索一種科學的路徑來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這種做法非常具有示范引領價值,可能也是未來地理教學改革的一條出路。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地理學院副院長董衛華認為,葉青老師的課例將地理教學與腦科學進行跨學科融合,為未來地理教學提供了新的路徑。傳統理論(包括先天論、經驗主義和構建主義)都對認知地圖的構建提出了不同觀點,但這些理論更多是描述性的,而非解釋性的。如今,教育神經科學提供了具有解釋性的神經科學證據。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加仙認為,教育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既要有教育意義,又要有科學意義。教育意義強調知識在教育與學習情境中的運用價值以及對課堂教學的意義,而科學意義則建立在已有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并促進已有科學知識的發展。教育神經科學知識的科學性與可信度是由科學家根據科學標準來判斷的,而教育意義則由教育工作者根據其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價值來判斷。目前,心智、大腦與教育學科之間彼此孤立地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方式所產生的研究成果難以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因此有必要創建這三個領域之間的跨學科對話平臺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在云端建立了這樣一個跨學科的平臺。”周加仙說。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腦科學專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揭示人類認知活動的腦機制,日益豐富的腦科學研究成果為構建基于腦科學的新型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教育神經科學是教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整合。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已經有了海量的科學證據可以用來開發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這些科學證據使一線教師可以借鑒前沿研究成果,從學生的認知過程和發展角度出發對已有的教學設計和學歷案進行修改。一些教育學者根據這些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學領域展開實驗,為課堂教學實踐提供了重要啟示和幫助。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