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心理健康教育“四大”服務體系
培育學生健全人格,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加強專業支撐和科學管理,著力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四川省歷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制定和下發了一系列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們強化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抓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四大”服務體系,即課程教學與專業輔導體系、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體系、“家校”“校社”“校醫”聯動體系、行政管理與教研支持體系,切實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與專業輔導體系,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成長。一是普遍開展心理健康專題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專題教育安排在地方課程《生命·生態·安全》,高中階段安排在校本課程或選修課程中,每學期不少于9課時。同時注重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二是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校園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結合。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向師生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常識,并將5月25日定為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日。三是建齊用好心理輔導室。在校學生人數在1200人及以上的農村學校和在校學生人數在1000人及以上的城鎮學校要設立心理輔導室,學生和家長通過預約、上門或來信等方式與心理輔導教師聯系,接受輔導幫助。
強化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體系建設,篩查可能存在心理困惑和問題的學生,預防校園心理危機事件。開展心理健康篩查工作。遵循“依法、知情、自愿”原則,2022年全省各地學校已經科學有序進行了學生心理篩查,在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發展趨勢基礎上,對篩查中發現的心理問題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少數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加強心理輔導。建立完善學生心理成長檔案。心理輔導室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建立心理預警檔案,分類別歸檔,嚴格保密并開展跟蹤服務。建立心理狀況定期報告制度。及時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尤其是單親家庭、遭遇校園欺凌、患有抑郁癥等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完善學校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機制,建立從學校到專業精神衛生機構心理危機干預通道,做到心理問題及早發現、有效干預、順利轉介,努力避免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傷害事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按照《四川省中小學心理危機“三預”工作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不斷健全心理危機的預防、預警、干預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從學生班級、寢室到學校各職能部門再到家長的三級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校社”“校醫”聯動體系,通過家校社協同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密切聯系家長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全省各學校普遍建立家長學校,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同時,通過家長沙龍、家訪等途徑為家長提供專業指導,協助他們共同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寶興縣聚焦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堅持送服務進家門,為特殊孩子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加快構建“校醫結合”心理危機干預服務機制。針對心理教師在危機干預方面專業深度不夠、教育醫療兩大部門信息不對稱、轉介通道不暢通等現實問題,成都、德陽、攀枝花等地進行了積極探索。如德陽市建立“校醫聯盟”,由醫院指派專屬“心身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開設“校園回訪門診”,每月開展一次送醫入校,形成專業主導的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流程,建立暢通的轉介系統和專業支援體系。
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與教研支持體系,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保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管理體系,由主管德育工作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主抓,德育處(室)和學校具體組織實施,其他相關部門協作配合。加強與公共衛生機構、街道社區、公益團體等單位團體的聯系,形成長效機制。綿陽市作為國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由市委、市政府牽頭成立領導小組,建立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網絡,規范開展社會心理服務。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體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員及骨干教師、班主任的培訓。四川省成立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如峨眉山市教育局成立的峨眉心理工作室,長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送教下鄉,發揮工作室輻射示范作用;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有影響的優秀教學成果,如成都市創新實施的“學校心理輔導員ABC分級培訓及資格認證”制度已在全省推廣應用。
(作者曾寧波系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