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部門要發揮教育發展智庫作用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全國各地不斷探索如何做好和完善課后服務工作,如何在減輕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育人品質,涌現出不少典型經驗。但也有學校存在課后服務形式單一、作業設計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作為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和教科研的教科研機構,在“雙減”中應發揮更大作用,在作業設計、課后服務、課堂創新等方面賦能“雙減”走深走實。
助力作業改革。作業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落實“雙減”過程中,絕大部分中小學大幅度減少了課后作業、家庭作業,但也有相當部分學生在作業方面還存在問題。可以說,每所學校都面臨如何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確保不減學習品質的挑戰。
浙江省義烏市以區域推進“品質課堂”建設為載體,大力開展校本作業優化行動。一是加強作業研究,進一步關注教學目標、學習過程、作業檢測的一致性,實現了由注重知識技能向注重素質轉變,由基礎性作業向實踐性、拓展性作業轉變,由統一性作業向個性化作業轉變,由基于經驗的講評向數字化評價轉變。二是構建“基礎+拓展”的作業類型,優化學生的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開發彈性、跨學科、拓展性作業,實現學生作業的可選擇性和多元化。三是進一步完善課前、課中、課后每個環節的作業設計與管理,建立并逐步充實校本作業資源庫。課前階段優化導學案、助學稿等學習工具;課后優化作業設計與布置、批改與診斷、反饋與總結,建立有效作業評判細則。與此同時,我們定期開展優秀作業評選與展示交流活動,以優化作業和練習質量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發展,進而撬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賦能課后服務。“雙減”后學校面臨著課后服務課程如何建設與實施的挑戰。如何在學科課程之外建立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這需要教師掌握必要的課程開發理論,在教研員、科研員的指導下開展校本課程開發,使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實施獲得統整化設計,有效提升課后服務課程的開發水平。
同樣,在課后服務的具體實施中,如何實現從“以教師的教為主”向“以學生的學為主”的轉變,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一講到底、一管到底”、學生“一做到底、一坐到底”的被動局面,避免讓課后服務淪為教師作業講評課、學生作業課,這些都有待教科研部門的問診把脈。多年來,義烏市倡導開展以探究、體驗、合作為基本特征的項目式學習,推動主題化學習和依托信息化環境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以多元化、個性化學習方式豐富學生的成長經歷。同時,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實地訪談、質量監測、民意測驗等方式,以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為參照評價課堂教學效益。這些探索和積累為課后服務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典型經驗。
提供質量監測。“雙減”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教育改革工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這需要加強對基礎教育領域的質量監測。除國家已有的“雙減”數據監測與報送平臺體系外,各區域中小學的“雙減”工作成效如何,還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加以關注。教研員、科研員對區域內教情、學情較為熟悉,在收集學校各學科課程、教學、作業信息,評估教師教學成效與學生學業水平,探求學業表現與教學、家庭、社區等關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幫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把握本區域“雙減”推進過程中教育質量的變化情況,并通過指導學校解決發現的問題,實現“雙減”往深里做、往寬里做、往嚴里做、往遠里做的長遠目標。
(作者陳向明 成佳梁系浙江省義烏市教育研修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