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蘇州城市學院 持續耕耘 改革創新多元化人才培養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3-03  閱讀:次   |
42.9K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產業的轉型升級,知識面單一的人才顯然不能滿足時代需求。蘇州城市學院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地方,放眼世界,以生為本,培養新時代的“破壁”青年。

  蘇州城市學院的前身是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建院于1998年,學校坐落在蘇州古城西南部蘇州國際教育園內,毗鄰太湖風景名勝區石湖景區,山水涵養豐足,歷史人文資源豐富。學校一直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勇于探索,敢為人先,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寬厚、社會責任感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蘇州城市學院秉持“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特色化”的辦學理念,以“人才強校、質量立校、特色名校、創新活校”四大戰略,多元化育人,在“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和蘇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新征程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以生為本,筑基揚帆

  蘇州城市學院順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潛心探索人才培養多元化道路。學校的專業設置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指向,立足蘇州、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特別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堅持“文、理、工、經、管、法、藝”多學科協調發展,形成了以工科類專業為基礎,以經管類專業為優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文理融通交叉、國際化人才培養為方向的學科專業格局。

  多元化人才培養的前提是“以生為本”的培養理念,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蘇州城市學院旨在讓每一名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和課程,邁向成功的個性化發展之路,讓每一名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助力他們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首先,完善學分制管理制度。學校構建跨學科專業、重文理交叉、融通識技能的課程體系,真正探索“學制彈性化、課程菜單化、學習個性化”的靈活與原則相結合的教學管理模式。其次,優化選課制度。學校充分實現學生跨專業跨年級選課,以選課優先策略助力優秀學生提前畢業。再其次,創新學生轉專業制度。學校尊重學生專業興趣,每一名學生都有申請轉專業的權利,根據學業成績過程化考評及特長考評公平、公正、公開地開展學生轉專業工作。最后,建立行為學分制度。認真記錄學生參加的各項活動和獎懲情況,實施學業和素質雙軌評價。

  學校多措并舉,提供線上線下混合課堂,激勵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實踐,推行課賽合一的教學改革,創設國際化交流平臺,實施技能證書認定學分制度。畢業生溝通能力較強,實踐動手能力較強,60%以上在蘇州地區就業,受到用人單位的贊譽和好評。學校獲評江蘇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較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多元培養,壘磚定向

  學校以生為本,探索建立了多元人才培養體系,拓寬學生職業發展前路。

  一是書院制人才培養體系。書院制對大學推行通識教育、促進人才培養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個性培養。蘇州城市學院的書院制建設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總目標,以“知文正行”為書院院訓,以“個性化、小班化、國際化”為導向,組建工科基地班和文科基地班;以導師制為基礎,在多元化的學科背景中培養有跨學科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水平拔尖人才。書院堅持以立德為先,強通識、強基礎、強實踐,以創造一流的學術環境,建設善學善思、先憂后樂的“書院文化”。

  二是校企合作微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蘇州城市學院精心打造的“微專業項目”主動響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展的需求,為學有余力的本科生提供了解國家戰略與地方主導產業及其發展新趨勢,滿足區域新興產業鏈、創新鏈需求的跨專業學習機會,是培養新時代所需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之一。學校與蘇州工業園區產業園促進會、蘇州市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攜手合作,開設首批微專業。微專業所設置的課程體系既包括行業前沿理論課程,又包括豐富的實踐課程;教學團隊由本校教師和跨院校專家學者、優勢行業企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組成。

  三是職普融通人才培養體系。蘇州城市學院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主動融入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目前,獲批職普貫通培養項目數位列江蘇省本科高校前列,攜手蘇州市、無錫市的6所高職院校開展各類貫通培養項目10項。貫通培養項目涉及的專業都圍繞城市建設與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不僅切實搭建了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立交橋”,而且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適用人才支撐。

  四是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蘇州城市學院意識到培養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合作意識、國際視野和包容精神的德才兼備的高水平拔尖人才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主題。蘇州城市學院目前與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所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擁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兩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金融學、新聞學、英語三個專業中美高校學分互認聯合培養項目。學校設置專項獎學金,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及管理人員出國進修,提升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意識。近年來,每年通過學校交流項目出國學習的學生達400多人,數十人獲得美國喬治梅森大學、鮑爾州立大學、愛達荷大學等友好學校授予的優秀畢業生稱號。多次獲評《中美人才培養計劃》121雙學位項目特別貢獻獎,2022年獲評該項目先進單位。

  產教融合,借力尋風

  多元化人才的培養,需要多元化教學資源的支撐。蘇州城市學院借助當地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的力量,為學校人才培養中心工作賦能增量,為學生多元發展提供條件。蘇州作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城市,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及高質量發展中,需要大量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蘇州城市學院搶先布局,立足“城市”和“應用”,以優勢學科為基,面向重點和新興產業,突出新工科與新文科建設,著力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產業強化相關專業內涵建設,實現專業人才與地方產業鏈需求充分對接。學校主動融入蘇州發展全局,與吳中區、蘇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關系;與蘇州康養集團、中國電信蘇州分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蘇州分行等200多個單位建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基地;與蘇州園林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天平山風景區等多個單位建立勞動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推動產學研用聯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助力產教融合發展,與蘇州(太湖)軟件產業園、吳中機器人產業園、吳中生物醫藥產業園共建產教融合基地。

  學校產教融合的成果不僅體現在省產教融合品牌專業培育點建設、省產教融合一流課程建設、校級產教融合基地建設等方面,還瞄準“健康中國”籌建康養產業學院,瞄準蘇州市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籌建“專精特新”產業學院。

  此外,學校成立蘇州發展研究院,成立文正智庫并成功入選蘇州市第二批新型智庫。以扎實有力的研究成果為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城市更新、文旅服務和創新發展提供政策參考與決策建議。

  創新發展,奮力遠航

  蘇州城市學院明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建構融合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產教融合機制、質量評價要素的整體性多元人才培養方案和路線,形成有特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創新實踐。

  一是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緊密圍繞“以生為本”人才培養理念,與時俱進,“五育并舉”,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地化”,聚焦蘇州新興產業,培養與之需求匹配度高的人才,提高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和貢獻度,促進校企政地共生共榮。

  二是創新課程體系。創建集實踐能力訓練、實踐創新意識培育于一體,理實融合的新型課程體系。在控制總學分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實踐學分、增設新生專業導論課、創新實踐課和校企合作課程,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潛質,同時帶動教師課堂教學革命。

  三是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優化“實驗、實習、實踐教學、實踐活動、畢業設計”貫通式實踐教學路徑,強調因材施教。學校專門成立了新工科實踐教育中心和“三創”學院,在創新實驗項目訓練、學科競賽和科研項目研究中提高實踐創新能力,讓學生學到創新創業真本事。形成了堅持實踐導向、由基礎鞏固到能力提升再到自主創新“螺旋式上升”的可持續成長路徑。

  四是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探索校地政企協同育人機制。以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與區域內知名企業“聯姻”,共享資源和師資,開展微專業項目,開發產教融合型課程,以產教融合實踐基地為平臺,建立多元人才聯合培養長效機制,并成功獲評蘇州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蘇州城市學院致力于多元化人才的培養,已為社會輸送本科畢業生5萬多名,活躍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學校踔厲奮發,敢闖敢為,持續耕耘,呈現出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可喜局面。在轉設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上,瞄準國內一流應用型高校的建設目標,奮力遠航。(施盛威)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