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賀州學院沉浸式無邊界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6-07  閱讀:次   |
42.9K

  創建“一區二院七館” 培養“四有”新文旅人才 ——賀州學院沉浸式無邊界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一區二院七館”沉浸式無邊界課堂教學模式

  2012年以來,賀州學院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周邊旅游教育資源,確立培養“四有”(有專業知識、有業務技能、有文化內涵、有專業自信)新文旅人才的理念,創建“一區二院七館”沉浸式新文旅人才無邊界教學模式。全方位將場館沉浸式感受教育融入到情境式課堂,有效打通素質教育、實踐技能、“雙創”融合之間的教學壁壘。依托無邊界課堂、虛擬教研室、云上教學等促進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努力培養“四有”新文旅人才。

  創建沉浸式無邊界

  課堂教學模式

  一是打造無邊界教學場域,構建場館教育生態共同體。

  1.頂層設計構建“一區二院七館”協同育人機制和生態格局。打破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以及知識、課程與課堂教學之間的藩籬,將“一區二院七館”負責人、教授、博士、導游等納入應用型文旅人才培養教師團隊,促進互利共贏、教研相長。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強調教育的互動性和知識、經驗的分享、交流、創新在教育教學中的價值。

  2.創新設計全方位、全過程場館教育融入的“三課堂”(專業教育+“雙創”教育+社會實踐)應用型文旅人才培養體系。將“一區二院七館”場館教育全方位、全過程融入“三課堂”,讓學生在第一課堂的專業理論及實踐教學中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在第二課堂中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開發文旅新產品,參與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旅游服務技能大賽等項目并獲得佳績;在第三課堂中為“一區二院七館”提供導游、會務、志愿者、解語者等服務。

  3.打造無邊界課堂與學習環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建設智慧學習環境、智慧校園、學習資源平臺等,突破實體學習場所與虛擬空間的界限,構建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的混合學習環境,包括課堂與課外,家庭、社區與圖書館、博物館、專業機構等場所都實現實體與虛擬信息系統的結合,實現真實與虛擬、線下與線上學習系統的連接,從而為學習者構建個性化、連續性的學習環境,支持學生實現泛在學習與無邊界學習。

  二是促進沉浸式行動學習,營造以學為主的教學新生態。

  1.建立激勵獎懲機制。構建“通識教育+學科專業+實踐教學”三大模塊的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實踐教學的地位與比重,增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和課堂趣味性,為學生創造交互性、情境性、連續性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從傳統模式轉向主動、深度與跨界的學習。結合生活與專業實踐領域的真實問題重組教學內容,以問題研究為平臺開展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解決問題、創新能力結合起來。

  2.加強實踐實訓鍛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激勵師生共同挖掘“一區二院七館”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舉辦“讓文物說話”“讓文物發聲”“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開展教學改革、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等活動。通過整合校內外課程資源,豐富了學生的課程內容選擇,跨學科融合通過序列把各學科知識串聯起來,形成更加全面、相互銜接、融會貫通的課程結構與內容體系。

  三是重組傳統式教學組織,打造內容情境培養新體系。

  1.借助網絡平臺工具。通過課程共享、自主學習等方式,重構高校內部、高校與高校、企業與社會機構的課堂教學資源配置關系,探索新的學習模式與內涵。無邊界課堂中的各類教育主體——校內教師、學工輔導員、管理人員,校外企業、社會組織,均可借用互聯網平臺重構關系,突破邊界實現有效互動。

  2.重組教學內容為主題教學。積累并匯集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單位的數據,能夠實現課程的智能化和數據化,建立學生個性素質培養方案,提升大學生跨界融合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無邊界課堂的構建更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對人才發展的新要求,通過課堂學習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突破學科的界限、時空的界限、師生知識的界限、學習方式的界限及學習內容的界限,讓學生真正認識世界、感知世界,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符合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創新四個層面構建

  無固定邊界虛擬課堂

  一是形式新:打造實體無邊界課堂,促進教學互動場域的形成。

  以“四有”理念為指導,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旅游行業資源及產業東擴之勢,構建“一區二院七館”協同育人體系及配套的課程生態群格局,利用地域旅游資源形成教與學互動場域,打造無邊界課堂。無邊界課堂建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平臺,在“時空”“進程”“角色”“資源”四個層面構建無固定邊界的虛擬課堂,將“一區二院七館”轉化為不同教育模塊全方位融入課堂大空間。

  1.時空無邊界,學習隨時隨地發生。依托旅游數字模擬沙盤實訓室、智慧教室、智能化網上學習平臺,進而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激活“一區二院七館”教學元素,打造沉浸式教學生態。

  2.進程無邊界,學習進程適才適性。打破統一的學習進程,將學生培育方案系統拆分為各項資源板塊,賦予自主權,學生根據個人的學習興趣、認知風格、學習速度等自由拼接,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指導學生個性化成長。

  3.角色無邊界,學生角色亦師亦生。學生不僅是個體的學習者,也是其他學習者的合作者,甚至是創業合伙人,通過“創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努力讓每一名學生淡化角色邊界,并在學習者社區中發揮積極作用。

  4.資源無邊界,學習資源多樣多層。打破知識邊界,教學由教室拓展至田野,利用廣闊農村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和多層次的學習內容,進而貼近實際進行重構和整合,在勞動中成長,將學習和服務地方、促進鄉村振興有機結合。

  二是模式新:構建數字虛擬教研室,推動教育要素的協同表達。

  建設旅游數字虛擬教研室,建立教學交流群,由資深教授擔任“群主”,通過文字、語音、視頻、專題討論、直播等不同方式,交流經驗,共享資源。

  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將觀念從“學生是教師教出來的”轉變為“學生在導師引導下通過實踐創新,自主學習成才”,學生回到人才培養的主體位置。

  虛擬教研室突破時空限制、打破校園圍墻,為開展高質量教研交流、高效率資源協同、高水平教研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虛擬教研室依托元宇宙、物聯網和大數據,探索跨校“雙導師”制;將專業、學業、行業與職業結合,推動教室、實訓室、名師工作室與企業創意室有效銜接,將人才培養與創新項目綁定,讓高校、企業和社會等多元教育主體以數據集合或知識單元的形式,緊密連接在同一教學場景和同一知識場域中,有效地整合了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實現多類型、多層次教育要素的同型話語轉化與協同表達。

  三是組織新:強化發展育人共同體,推廣多維度數字云端教學。

  1.數字云端平臺。依托信息技術,凝聚全國旅游院校優質教育師資力量,依托無邊界課堂和虛擬教研室,教師可通過各種線上方式建群,以語音、文字、會議、直播等多種交流形成教研“朋友圈”。通過云端平臺,教師能夠分享教研理念、改革舉措及教研成果,打造教學研究共同體。

  2.教研育人共同體。教師發展共同體以獲得群體認同為基礎,以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協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共建共享教學資源為活動載體,實現教師個人職業發展與教師群體發展的共贏。

  3.文旅現代產業學院。產業鏈、教育鏈、創新鏈通過高校現代產業學院有效銜接,具有產學研一體化的特點,促進產業發展、教育發展和創新發展,組織無邊界依托現代產業學院基礎,有效打通產業鏈、教育鏈和創新鏈之間的邊界,促進教學技術創新。

  達成全方位學習目標

  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依托“一區二院七館”地方文化資源,構建起實體、虛擬和組織的無邊界狀態,新模式突破學校、課堂、教材等既有限制,將校內外、課內外、書本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知識、智力技能成長和社會性情感性成長以“話題”的形式有效統一整合鍛造,達成全方位的學習目標。

  無邊界教學模式在教學互動中,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學科自信、專業平臺及成長、社會服務與“雙創”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獲得民族文化類區級教學成果獎2項、教改課題1項、質量工程4項,國家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開發民族文化類實踐實訓、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百余項,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獲獎3項。

  輻射面大,示范帶動:無邊界教學模式可以較快地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使學生的專業自信心顯著增強。數據顯示,學生專業對口就業率從5%升至20%,轉專業比例逐年下降,第一志愿錄取人數大幅提升,全國導游員資格證書等專業技能證書報考率和通過率顯著提高。

  受益面廣,成果顯著:無邊界教學模式推動教研相長,學科專業建設成效顯著。先后獲批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廣西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廣西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建設項目、國家3A級景區、國有綜合性博物館、國家眾創空間、廣西高等教育創優計劃,建設黃姚古鎮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賀州學院旅游實踐教育基地、廣西本科高校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中心)建設項目、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自治區級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等省部級以上平臺12個。

  價值性高,效益顯著:共獲得科研項目31項,發表論文57篇,出版專著12部,授權專利17項。將科研實力轉化為服務社會能力,承擔“賀州市住宿設施調查”“八步區實施扶貧移民搬遷‘十三五’規劃”等項目55項。2020年10月與昭平縣聯合主辦“首屆壽城康養旅游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學生在“三下鄉”社會實踐中獲自治區級立項7項,參與人員89人。1000多人次學生為第十屆廣西(賀州)園林博覽會、姑婆山國際越野跑挑戰賽、黃姚古鎮長壽馬拉松等活動提供志愿服務,賀州學院被評為志愿者優秀單位。

  (楊主泉)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