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深化產教融合 駛上數字化轉型高速路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位于“武漢·中國光谷”腹地
學校與頭部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培養數字工匠
2023年5月19日上午,在武漢市政府部門領導下,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依托,175家政府機構、高校、中高職院校、企業、行業和科研機構聯合打造的“武漢·中國光谷”產教聯合體宣告成立,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武軟”)、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牽頭單位。
作為與中國光谷共生、共長、共融、共興的高等職業院校,武軟與這里的企業血脈相連,產教融合不斷深化。近年來,為適配數字經濟和信息時代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學校緊緊依托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園區企業,圍繞“武漢造”,主打“光谷牌”,培養了大批深受企業歡迎的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創新型數字工匠。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光谷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光谷數字經濟的發展,推動著我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變革。而教育教學的數字化轉型,可以說是抓住了主動求變的‘牛鼻子’。”武軟黨委書記馬蜂說。
為產業培養“數字工匠”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產業化和數字化高技能人才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早在數年前,武軟便著手培養這樣的“數字工匠”。“我校附近就是被譽為‘國之重器一條街’的高新四路,學校對接‘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體系,共建了77個校外實訓基地,是較早認識到培養數字工匠重要性的高職院校之一。所謂‘數字工匠’,既要掌握生產運營技術,又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還要具備工匠精神。”武軟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萬國邦說,“‘數字’與‘工匠’不是簡單‘相加’的關系,一定要進行有機融合。”
想培養這樣的“數字工匠”,必須與產業行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一個典型例子是2016年,在武漢市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武軟和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牽頭建設武漢市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平臺,平臺現已成為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產性實訓基地,并入選國家教育部門“2021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我們希望平臺具備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和持續性,在設計之初就做了大量調研、考察,還邀請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奮進電力技術有限公司等湖北省內工業機器人、自動化領域的知名校企專家全程指導平臺建設。最終,平臺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中智能裝備設計、制造、檢測、裝調、工程應用及維護5個關鍵技術領域,組建智能制造專業群,群內專業依托平臺,系統構建模塊化教學內容,重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與華中數控等5家企業深度合作,建立了5個技術技能服務中心,構建了專業群實踐教學及社會服務體系,實現了專業與產業對接。校企合作,依托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對接。引入行業標準、導入企業真實案例,依托實訓基地,專業群開展項目式教學,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技術能力考核評價體系,落實了‘1+X’證書、現代學徒制試點,實現了教學與生產對接。”武軟副校長王中林介紹,學校和企業的高度重視、科學謀劃,是這一案例成功的重要原因。后期,學校將加強與“武漢·中國光谷”產教聯合體企業合作,進一步打造開放型、共享型的生產性實踐中心,服務區域制造業轉型升級。
在武軟,像武漢市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平臺這樣與龍頭企業共建共管的平臺還有很多,包括烽火產業學院、鯤鵬產業學院、新華三數字工匠產業學院、智能物聯產業學院、社交電商產業學院等特色產業學院。武軟還與華為、烽火通信、新華三、格力電器、華中數控、聯想集團、昱升光電、百勝集團等109家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每一個招生專業都至少與一個業內骨干企業進行合作。
深化數字化教學改革
在培養“數字工匠”的過程中,武軟的數字化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深度數字化轉型之路由此開啟。
鯤鵬產業學院由華為、長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與武軟合作共建,每一個走進這里的人,總會被墻上清晰的模塊式人才培養導圖吸引:專業課程分為共享課程、特色課程、拓展課程三類,其中,專業特色課程分為網絡組建、網絡服務、網絡運維、系統運維等八個模塊,專業拓展課程分為數據爬蟲、鯤鵬應用移植技術、鯤鵬云安全技術與應用等七個方向。
鯤鵬產業學院負責人汪國慶老師說,計算機網絡技術、云計算、信息安全、大數據技術等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到這里學習,大家的基礎課程一樣,但漸漸地,每個人隨著專業方向、個人興趣特長等開始選擇不同模塊,從一棵技能“樹”上長出不同的“枝”,開出不同的“花”,這樣的學習邏輯非常清晰,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能,豐富他們的職業方向。
這只是數字化升級改造的一部分。武軟教務處處長李萍介紹,學校50余個專業分屬九大專業群,全部以信息技術引領,構建了以“數字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為主線的崗課賽證綜合課程體系,校院兩級每年組織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數字化全面賦能“三教”改革。“我們對專業的傳統課程進行了課改,新增了工業視覺技術與應用、人工智能基礎、工業運動控制、工業網絡等新興內容,企業對此非常認可。”常年帶賽的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師陳元凱說,該專業2023屆畢業生2022年11月就被企業搶光了。
在各學院,數字化升級全面展開。信息學院有45門專業課程完成數字化升級,已開發20門數字化校本講義;商學院建設“數字商貿專業群”,緊密對接武漢數字商貿產業鏈,培養企業急需的能夠勝任數字營銷、跨境電商運營、智能門店運營、智能倉配、智能財稅管理等數字商貿崗位工作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與之匹配的課程模塊有新媒體運營、數字化外貿、商業大數據應用等;文旅學院建設了第四代AI智慧導游綜合實訓室、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綜合實訓中心;藝術與傳媒學院建設“數字創意專業群”,面向光谷數字內容產業,增加“設計人工智能概述”課程,提升各專業人工智能應用水平,學生在全國高校數字藝術大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
與軟件、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密切相關的幾大學院還大力參與了全校數字化底座的建設。計算機學院院長謝日星介紹,該院承擔全校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與辦公自動化、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區塊鏈、虛擬現實、信息安全等九大模塊,學生可“點單”學習。
“2021年,我校增加了理工類通識教育內容,接下來還要通過模塊化教學打通專業之間的‘壁壘’,拓展數字類通識教育模塊的內容。”李萍說。
數字化轉型全面賦能
深化產教融合,對標產業所形成的數字化轉型思維,絕不僅僅只為教育教學賦能。
武軟制定了完善的數字化轉型規劃和路線圖,明確了轉型目標、任務和時間表,校本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數據共享交換中心等不斷迭代升級,完善著“數字武軟”的時代內涵。
有了這樣的堅實基礎,高等職業教育在服務社會、職教出海、數字西行、鄉村振興等時代命題上便有了更大作為。
近年來,武軟依托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武漢研發基地的資源優勢,大力進行課程對接產業升級的數字化改造及配套教材建設,連續7年被評為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優秀分中心;學校承建的武漢終身學習網注冊用戶數超過20萬,共有課程資源超萬門,為社會提供了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
培養數字化高技能人才的經驗,已在對外輸出。近年來,武軟多次攜手頭部企業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員工進行培訓,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助力輸出數字技術標準,獲得多方好評。2022年8月30日,武軟為烽火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亞分公司135名當地員工提供的第二期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能提升培訓結束后,參訓的印尼籍員工贊賞道:“5天的線上課很有用!我學到了很多5G新技術,希望今后還有講運維方面內容的培訓。”
數字援疆不斷取得新突破。武軟計算機學院與博州職院現場接入線上會議,參與兩個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研討工作,通過信息化技術實現兩校合作,完成學校對口博州職院信息工程學院援疆工作。援疆教師張勇在結束援疆工作返漢后,仍堅持在云端指導新疆學生學習、參賽,最終,他指導的學生王瑞取得了新疆技能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并通過華為數據通信HCIE考證筆試。
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效果凸顯。2021年12月17日,武軟為對口幫扶的恩施州來鳳縣百福司鎮廖家壩村楓洞小學援建了智慧教室,并搭建了性能良好、傳輸穩定的網絡設施。該教室不僅成為村小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陣地,還成為農村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多位專家在此為農民作遠程技術培訓,更成為所在地黨政干部培訓場所、中小學生遠程思政課堂、電子閱覽室、云課堂、課外活動平臺等。廖家壩村自主品牌“盤中百福”,也在武軟電商專業師生的協助下,多次開展電商助農直播,幫鄉親們實實在在地提高了收入。
種種努力,幫助學校不斷取得優質成果。在2023年3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發布的《2022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分析報告》中,武軟在2018—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高職)上位列全國第七、中部第二、湖北省首位,在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高職)上位列全國第二。
(武軟工宣)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