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都司教育集團 打造特色“雙師課堂” 構建教育新生態
近年來,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都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都司教育集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借助網絡課堂,將“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理念融入“領銜校+新建薄弱校”發展模式中,打造都司街小學本部名師引領新教師快速成長的、具有都司特色的“雙師課堂”,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促進育人方式轉變,構建教育新生態。
創新“雙師課堂”教學模式
集團學校要想實現資源共享,可以借助教師流動的方式加以實現,但會面臨教師是否適應、資源是否平衡等問題。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都司教育集團借助互聯網這一載體,通過學校名師錄制精品微課以及教研組收集、整理各學科名師精品微課的方式,創建了強大的“雙師”資源庫。這其中還包括都司教育集團與印尼日惹崇德三語學校牽手建立的國際云端“雙師課堂”,印尼名師英語課堂與集團校名師課堂相互補充,共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構建“雙師課堂”,對于都司教育集團而言,不僅創新了教育教學模式,也為集團所有學校搭建起“互聯網+教育”新生態。都司教育集團以“試點先行”的方式開展了“‘雙減’背景下探究‘雙師課堂’新模式”數學教研活動,歷經多次研討才確認了都司特色“雙師課堂”內容:線上教師、線下教師相結合,將錄制好的名師精品課和微課恰到好處地融入課堂。為了避免“雙師教學”模式與實際教學理念“兩張皮”,學校創設了“‘雙師’專家講師團+青年教師角色定位”的師資優化組合模式。針對課堂改革的推進方式,都司教育集團確立了“雙師課堂”探索五步走:第一階段——明確方向,第二階段——創建資源庫,第三階段——呈現“雙師課堂”效果,第四階段——反思總結,第五階段——推廣運用。針對課堂教學關系結構的梳理,都司教育集團將遠端教師稱為講師(負責授課),將新晉教師稱為助教(負責輔導)。針對職能責任的劃分,都司教育集團明確講師與助教在“雙師課堂”中的協作契機、協作方式、協作目標等,形成教學流程序列,在此基礎上擴充完善,形成教學共同體。針對專業成長的賽道,都司教育集團構建起“1+1+1+X”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為每一名教師參與賽教活動搭建平臺;突破每一個專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成就一個團隊教研融合,統整課程,碰撞思維火花。
豐富“雙師課堂”情境創設
在推進“雙師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都司教育集團注重教學理念的革新及相應配套設施的升級,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為“雙師課堂”創建新的學習環境,多渠道拓寬教學資源,豐富“雙師課堂”情境創設。因此,具有都司特色的“雙師課堂”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并重,將“雙師課堂”劃分為錄播“雙師課堂”、直播“雙師課堂”及同步“雙師課堂”三種類型,教師根據自身所需,靈活運用直播等視頻資源。例如,為激發學生學習、鉆研數學知識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習得好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都司教育集團的四至六年級學生化身為“小講師”,遵循“費曼”學習法,參加“我是‘費曼’小講師”思維應用能力比賽活動,為“雙師”資源庫提供寶貴的資源。
升級“雙師課堂”硬件環境,能夠拓寬課堂情感交互通道。都司教育集團為每個教室配備了班班通、專用電子展臺和一體機,為各辦公室配備計算機,為每名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2018年暑期還建成了湖南省高規格的錄播室。利用這些硬件設施,都司教育集團申報了“利用‘微課’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應用探索”信息化教育試點項目,組織“微課制作”“數學課例制作”等專題培訓8次,組織教師研發微課20余堂。學校編寫的《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榮獲了衡陽市團隊一等獎,“利用‘微課’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應用探索”信息化典型案例獲得湖南省優秀案例獎,學校也成為湖南省授牌的“湖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之一。
都司教育集團在結合實際、做好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打造都司特色“雙師課堂”,構建教育新生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都司特色“雙師課堂”從輸出知識向輸出活動轉變,深刻影響著“傳授端”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接收端”學生也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由“1”所學校到“N”所學校課堂教學的變革與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創建都司特色“雙師課堂”,都司教育集團探索出了一條推動課堂教學變革、推動新時代育人模式變革的有效途徑。
(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都司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歐陽衡湘)
(正文結束)
